2024年10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86期(总第3981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一部初中生共同书写的“班级简史”——
“小家”著“大书”
■本报记者 张玥
《教育导报》2024年第86期(总第3981期) 导报二版


“受学生所托,让我为这本‘巨著’写序,我五味杂陈,迟迟难以动笔,一是震惊,二是感动……”2024年暑假,四川天府新区第四中学校(以下简称“天府四中”)初2021级6班班主任、语文教师林松完成了一份由毕业班学生布置给他的“暑假作业”。

就在不久前,天府四中初2021级6班的同学们模仿《史记》的体例为班级里每个成员作传,并整理出一部“班级简史”来,这群初中的“小家”们完成了一本涵盖60余篇人物传记的“大书”。作为班主任的林松,应学生所邀为这部“班史”作序。

一群初中生怎会萌发为班写史、为同学和老师作传的想法?“班史”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近日,6班的同学们和他们的“班头”林松聚集在一起,回溯起“班史”创作背后令人忍俊不禁的青春逸事……

 


“小树本”上发出“班史”的“芽”

“班史”的诞生要从“小树本”说起。“小树本”是林松布置给学生的一份特别作业。他和大家约定,“小树本”不仅仅是家校联系本,还是学生可以用任意形式抒发感想、记录日常的“青春树洞”。上面的内容不限题材,甚至不限学科和语言。每本“小树本”上的作品,林松都会坚持留一段批语。“‘小树本’记录了我和孩子们的‘窃窃私语’。”林松笑着说。

“天府四中的教育主张是‘为了生命的自由成长’,我希望能够以‘小树本’为媒介让这一理念落地,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林松解释了“小树本”创立的初衷。

在宽松的创作环境下,学生们的创作欲望像一颗稚嫩的种子,在“小树本”的沃土上扎根发芽、自由生长。“班史”便是这片土壤上结出的最茁壮的果实。

第一篇“班史”诞生在6班学生李俊熙的“小树本”上。林松曾在讲解《史记》时建议学生模仿《史记》的体例撰写人物小传,李俊熙受此启发,便以同学黄得恩为例,洋洋洒洒写下“黄得恩小传”一篇。

“林老师对这篇文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受到鼓舞,我又以其他同学为原型连续创作了几篇。”李俊熙没想到,他的这些“人物列传”竟在同学们的传阅下成为火遍班级的“爆款”。

“6班从建立之时,仅一人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其人乃谁?6班勇王也。”“勇王对生活永葆热忱之心,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谓大丈夫。”等精辟语录引得6班上下连连称赞,“那段时间我们看李俊熙写的小传就像‘追剧’一样,天天催着他更新,更巴不得他写到自己。”同学们描述起那段“催更”时光,仍记忆犹新。

这股风潮启发了班里的“文学爱好者”唐润伸。“李俊熙的人物传记既然如此受欢迎,那不如为全班每个成员都写一篇传记。”唐润伸灵机一动,如果能把这本完整记录班级每一分子的传记撰写出来,送给大家留存,那将是一个绝佳的毕业礼物。

从一个人到一支“班史编辑部”团队

唐润伸真正决定为班内每个老师、同学作传,是在今年3月。在他看来,这件事有着非凡的意义,以至于接下来一段时间,唐润伸的脑子里除了学习外都被这件事占满。

但是冷静下来,他不得不先给自己浇一盆冷水:如此庞大的工作量,仅靠自己怎能完成?但他转念一想,“大家既然这么喜欢看‘小传’,何不多邀请几个同学一起加入创作的队伍?”

然而邀请其他同学一起创作,也引发了他新的担忧,唐润伸预设出集体创作的诸多难点:中考临近的焦虑、课业负担的压力、时间难以契合等似乎都是棘手的问题。这位小小少年好像多了一点烦恼,变得比平常沉默了许多。

直到身边细心的同学问起,唐润伸才说出了他的心事。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低估了同学们的热情,也低估了班级的凝聚力。

在了解了唐润伸的想法之后,同学们给了他出乎意料的积极反馈。曾梓涵、李俊熙、代曜宁、黄得恩等几位同学爽快地回应了唐润伸的邀请,加入这本“班史”的创作队伍中。一人行速,众人行远,就这样,6班的“班史编辑部”顺利组建了。

时间快进到中考结束后的暑假,“班史”主创团队的创作工作如期开始。为了保证班级里的每一分子都可以拥有一篇自己的传记,每一位主创成员都“身负重任”,平均每人需要创作七八篇,最多的成员要写十多篇。

在学生们开心之余,林松也不免有些担心:孩子们若是一时兴起怎么办?他们真的愿意利用暑假的宝贵时光,坚持写作吗?“完不成传记事小,但倘若大家纷纷放弃创作,那将会给发起的孩子带来不小的挫败感。”林松看着学生兴高采烈的样子,欲言又止。

没想到只过了一个月的时间,林松便接到了“主编”唐润伸发来的消息:“林老师,书已基本写好。”

“孩子们竟能利用一个多月的假期完成4万多字的传记,我又惊又喜!”林松倍感惊讶。在创作成员一栏,这支编辑部团队不光有了更多的主笔和编辑,连校对和版面设计人员也开始涌现。他们像滚雪球一样,凝聚了更多同学的力量,各司其职、高效地完成了“班史”的创作。

“6班的孩子们有想不尽的办法,他们之间的情谊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任何事!”林松一边说着,一边望向交谈甚欢的孩子们,似有一股暖流含在眼底。

“班史”背后的那位“班头”

“林老师是这部‘班史’背后的推手,更是我们班的灵魂人物。”在6班学生心中,这本“班史”能够顺利诞生、这个班级能够记录下这么多的故事,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的“班头”林松。

当初刚接手6班的时候,作为班主任的林松就在想:怎样快速和这群正处于青春期的“半大小子们”打成一片,让班级成为一个富有凝聚力的整体?

“相较于‘长者’,‘朋友’是更令学生信任和欢迎的角色。”林松意识到,只有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陪伴他们一起搭建起美好的校园生活,才能让天府四中“为了生命的自由成长”这一教育主张落地生根。

“6班不能仅仅是一个班级代号,还要成为孩子们美好青春的乐园。”建立一个充满温情的6班,成为林松的目标。增强班级凝聚力、建设班级文化需要一个载体,为此,林松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概念,为6班取名“松风阁”,设定了全班上下合力建设“松风阁”的共同目标。“‘阁’是高雅的存在,我希望每一位‘阁主’能够拥有青松般的傲气和风骨。”“松风阁”的名字,包含着林松对班里同学美好的祝愿。

在这里,他们一起配音、制作“松风阁新闻”,尽管每次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瑕疵,但大家始终信心满满;他们一起参加拔河比赛,尽管成绩不如邻班,但因为有了进步,大家还是会欢呼雀跃;他们一起策划、表演课本剧,一起外出研学……

经过几年的朝夕相处,“松风阁”在林松和学生们的共同维护下越发熠熠生辉,这群曾经令林松头疼的小朋友而今已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少年,更成为彼此的朋友。“松哥,不是外人。”6班的学生用开玩笑的语气,形容着他们和林松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

随着中考落下帷幕,6班的学生离开四中,各自走向了新的旅程。林松的身份从孩子们成长的参与者变成了守护者。正如林松对6班学生的那句承诺:“无论你们走到哪儿,只要需要我,回头看,我一定在。”


记者手记

奇迹,在尊重与爱里发生

在过往的印象和经历里,师生的互动是“一本正经”,是“客客气气”,更是“恭恭敬敬”,却似乎少了一份“热热闹闹”和“嘻嘻哈哈”。但当我坐在6班孩子们和老师身旁,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时,充满“热热闹闹”和“嘻嘻哈哈”的松弛感却是林松和这群孩子们相处的主旋律。

在采访中,孩子们有讲不完的细节,有模仿不完的老师动作,他们用碎片化的故事拼凑起一个生动鲜活的6班。他们并非有着过人的文笔,也并非过于感性,而是他们相信,这段美好的青春岁月需要用文字这样“厚重”的方式记录下来。

或许,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以学生的视角真实反映了一个班级学生和老师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流露出教育中那份特有的人情味。

我问林松:“您曾经想到过这样的结果吗?”林松笑着回答:“这是一个奇迹。”林松口中的这份奇迹,我想是源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以及更重要的——相互尊重与爱。

教育很朴素,也很纯粹。或许这本“班史”会慢慢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倘若有更多的孩子能在爱和尊重里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广度和深度,可能就会有成百上千本写满教育故事的“班史”涌现,而这一页一页的记叙,构成了教育最美的模样。

扫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