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97期(总第3992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慎用“负反馈”给孩子提要求
向颖
七日谈《教育导报》2024年第97期(总第3992期) 导报一版

最近,热播综艺《再见爱人》第四季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与讨论,3对嘉宾的相处模式引发了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思考。主持人张泉灵在分析其中一对嘉宾麦琳与李行亮的相处方式时谈到,期待和需求以负反馈的方式提出,在教育学里是大忌。

人类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个“反馈—修正”的过程。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任何事情,没有成败,只有反馈。正负反馈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强调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就是在给孩子正反馈;强调孩子做得差的部分,就是在给孩子负反馈。如果家长老爱挑毛病,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不管孩子做什么,家长都喋喋不休;不管孩子做得多好,家长都忽视孩子的需求和情感……过多的语言指导、规劝、要求会极大地干扰孩子的行动过程,削弱他目标达成后的喜悦。

总是给出负反馈的家长,成了孩子情绪的“债权人”。家长和老师的态度与评价,犹如一把标尺,时时让孩子对自己的言行、成就、自我认知做出衡量。如果孩子长期获得负反馈,很容易被家长的语言和看法裹挟,过于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当孩子成为被家长牵着鼻子走的人,不要说突破认知、成长进步了,他还会因为缺乏正反馈而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正向评价,甚至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赞赏而产生讨好行为。

以负反馈的方式提要求,更是一种精神虐待。一些父母把“反馈”当作掌控孩子的一种手段,一旦发现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后,就会对孩子进行批评、否定、辱骂、威胁。总是给出负反馈的家长高高在上,底层逻辑是一种强权和控制,企图通过道德优势、道理优势来压制孩子,让孩子懊恼、自责、自我否定,然后操纵、指派孩子按照家长的逻辑和要求行事。

孩子的成长需要客观、合理的负反馈。合理的负反馈是给孩子划定一个行为边界,告诉他哪些事情是危险的、后果严重的、不可以去做的。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不给出负反馈,孩子不能及时纠偏,是父母的失职。但家长要建立起清晰的“负反馈机制”:当孩子做得好时,就给他正反馈;做错事情时,就给他负反馈。也就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不夹杂个人情绪,不把反馈当作控制孩子的手段。恰当的负反馈,能够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当我犯错时,爸爸妈妈会不开心,会批评我;但其他时候,他们仍然是爱我的。

正面表达适度期待,是亲子关系的课题。家长对孩子有期待和要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表达对孩子的期待时,积极的态度、正面的语言、清晰明了地传达,都非常重要。家长可以从小要求、小建议开始引导,设定适合孩子发展的小目标,让孩子觉得“跳起来够得着”;应更清晰具体地表达期待,让孩子明白父母希望他们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过程中,关注孩子的想法与感受,为孩子提供帮助,也为孩子提供放弃等其他选择;等孩子完成小目标后,再通过肯定、表扬、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孩子乐于积极向上。

家庭教育的过程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反复思索。总是揪着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去使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常常让孩子沉湎于夸奖之中,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真正的成长,不仅仅是改正缺点,更在于被看见、理解、鼓励,从而激发出孩子内在的潜能。该如何去爱孩子,需要家长学习、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