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11期(总第4006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世间聚散 人间滋味
■李风玲
《教育导报》2024年第111期(总第4006期) 导报四版

《团圆记》

杨云苏   著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果麦文化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ISBN:9787533976514

杨云苏是一个挺特别的作家。她曾供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多年,离职后回到家乡成都,专事写作并迅速出圈。她写散文,也写小说,但无论哪一个题材,杨云苏关注的一直都是寻常巷陌、市井烟火。她的内心是柔软的,写出的却是人生坚硬的质地;她讲述的方式是平静的,触及的却是世间暗涌的波澜。

小说《团圆记》的故事很简单。就是“我”跟随男朋友檀生、檀生父母从北京回潮汕探亲的故事。潮汕,是“我”的准婆婆陈锦屏的娘家。她是早年间远嫁到北京的,种种原因,已经多年都没有返乡省亲。于是,在儿子即将结婚成家的重大时刻,陈锦屏便携着自己的老公、儿子和“准儿媳”衣锦还乡,度过20世纪的最后一个春节。《团圆记》里的主角并非是“我”,只是借助“我”的眼睛,写了“潮汕一家人”的生活。而又因了“我”这将婚未婚的特殊身份,既能够融入其中,用第一视角来主观地感受这个潮汕之家,又能够适时地抽身事外,用第三视角客观地旁视这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

幽默诙谐的笔触,是《团圆记》的一大特点,也是作者杨云苏令人称奇的风格。一个个新奇的巧喻,若不是有着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悟,是断然写不出来的。比如此书的开篇,杨云苏写到“准公公”郁志岩,“檀生爸爸应该算是老派北京人,吐字归音可以录作教科书的……他的舌头卷得既松弛又有力,儿化音并不频繁,但说一次就非常透,把这个字的一辈子都说尽了。现在回忆,檀生爸爸的声气与袁阔成好有一比,很平常的闲话经他说起来都有沧海桑田的意味,像含着一段悠久的孤独正史。”而檀生妈妈是南方人,杨云苏又写道:“这家子的口音真可谓南拳和北腿了,奇怪的是他们老夫妇一点语言障碍都没有,常常飞快地对话,急了还能拌嘴。有时他们吵完,我都没法说软话和稀泥,因为拿不准要点,更辨不清风向……”写到檀生,就更有意思:“檀生并不能算‘妈宝男’,还是很独立的,只是有一点过头的骄矜,认为自己是家庭乃至家族的‘硕果’,是这棵树上最大最红的桃子……”寥寥几笔,三个人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女性的视角,写女性的独立和自我意识,是《团圆记》的又一大特点。书中写了三代女性,第一代是檀生的姑奶奶陈恒,她的本名叫陈引凤,当年曾经独闯上海寻夫未果,后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了珠宝设计师,一直单身并改名陈恒,算得上女中豪杰;第二代便是瞒着父辈私奔远嫁至北京的陈锦屏,她宁愿顶着不孝的罪名,也要义无反顾地奔向自己的爱情和更为广阔的天地;而这第三代,应该就是书中的这个“我”,陈家未来的长孙媳妇。这三代女性,都是有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了的独立女性,只是其觉醒和独立的程度,各有轻重。姑奶奶陈恒属于被迫独立,因为失去了爱情;陈锦屏则是主动逃离,因为拥有了爱情;“我”呢,则是有了更深更强更独立的自我意识的新一代女性,爱情的有无根本不会影响到其生活质量的高低。而且《团圆记》从开篇就跟读者交代了,虽然“我”跟着檀生的爸妈回了潮汕,但潮汕之行中亲人之间密集的相处与相聚,大概让“我”更清楚地看见了“我”跟檀生之间的差异,最后的分手也是必然。

《团圆记》,团圆记。在小说中,吃吃喝喝大小家宴是一种团圆(如一众舅舅舅母对“我”们一家的热情款待,各色筵席);争争吵吵误解与原谅,是另一种团圆(如二姨陈绣屏与“我”的准婆婆陈锦屏之间的陈年旧事,姐妹情仇);甚至里面的龃龉、摩擦、决裂、离散,仍然是一种团圆(如姑奶奶陈恒与小姨陈娣花之间从情同母女到渐生罅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无论怎样,在哭过、笑过、争吵过、离散过之后,他们还是会聚集到一张餐桌之上,吃一顿团圆饭。《团圆记》的封面设计,就是在一只虽有裂痕却仍旧完整的餐盘上面,站了男女老少几代人。他们用不同的神情与姿态,站出了属于中国人的“家”概念。

《团圆记》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此生漫长的路是回家的路,再决绝的逃离也终有归途。”我想,这就是小说《团圆记》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这也是在杨云苏的文字中,一直都在书写的人间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