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5期(总第4040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四川省丹巴高级中学——
教育真情温暖川西高原
■本报记者 陈朝和 文/图
视觉《教育导报》2025年第25期(总第4040期) 导报四版

丹巴高级中学校园里,来自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曙光小学的美术教师王丽俊在给学生上写生课。

在生物实验室里,来自浙江金华第一中学的生物教师董玲玲手把手指导丹巴高级中学学生拼装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在物理实验室里,来自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的物理教师杨帆悉心指导丹巴高级中学学生做分组实验。

晚自习下课后,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的政治教师彭建中与丹巴高级中学高二“树德班”的孩子们在教室里开心合影。

        食堂内,来自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的帮扶教师许国华在陪餐时与丹巴高级中学学生亲切交谈。

 

来自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的语文教师樊森为丹巴高级中学学生辅导功课。

        课间活动时,在丹巴高级中学开展教育帮扶的浙川教师与学生们拍摄合照,两年多来,师生已结下深厚情谊。

“同学们,将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拼好后,你们有何发现?”在丹巴高级中学生物教师董玲玲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直观认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董玲玲是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丹巴高级中学的教师之一,她来自浙江金华第一中学。从2022年开始,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部署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当年秋季学期,许国华、金惠忠等来自四川、浙江两省的共15名学科骨干教师接受组织选派,来到丹巴高级中学,开展为期3年的教育“组团式”帮扶工作。

从课堂开始改变,帮扶教师们的教学让丹巴高级中学的学生印象深刻。“总能听到他夸学生。”在同事眼中,来自成都市树德中学的帮扶教师樊森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褒奖。语文辅导课上,樊森慢慢踱步,俯身倾听和解答每名学生的疑问。“能打动人心,就没有做不好的教育。”樊森说。

“帮扶能带给学校什么”“走后能留下什么”是帮扶团队教师们时刻思考的问题,真帮实扶的教育情落地在两年多的日日夜夜里,化作教学中的处处改变与惊喜。

教学方面,来自浙江省金华市艾青中学的帮扶教师张璐与同是生物教师的丈夫丁正中合作,开启了“线上+线下”的双师课堂。线上屏幕中,丁正中承担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重难点解析等教学工作,线下课堂里,张璐负责即时点评辅导、个性化指导、课堂总结等任务,这样的课堂受到学生喜爱。“同课异构”式的教学分享,也让当地教师迅速成长。

教研方面,帮扶期间,浙江、四川两省的帮扶教师在教研中注重变“输血”为“造血”,抓住教育理念、教学研究、教学实效3个关键环节开展教师队伍提升工程。两年多来,学校共结成师徒对子51对,建成名师(名校长)工作室8个,指导本校教师参赛并获奖90余项,培养了一支留得下、靠得住、教得好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管理方面,帮扶教师许国华挂职丹巴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他将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的教学管理经验带到当地。

“对学校工作有什么建议?”2024年12月21日,许国华和学校高三(2)班班主任、政治教师郭琴走进学生西绕云丹家中,了解其家庭关系、学习环境,与家长共同讨论孩子学业,倾听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

“家访74家”,这是许国华在记录本上记下的数字,“将学校对孩子的关心和培养延伸到周末”是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两年多来,许国华周末很少休息,家访足迹遍布丹巴县。

将学生放在心中,将工作务实推进。如今,学校构建了“全程关爱、全面发展、全员成长”的“三全育人”德育管理模式,打造了“仁爱之心、严慈相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四维德育”育人理念,确立了“早自习、大课间、小班会、早晚课、眼保健操”“五到场”精细化班级管理新要求。学校还通过自主报名、竞聘演讲等程序,将有能力、敢担当、善执行的后起之秀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来,为学校管理赋能增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还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帮扶教师接续奋斗,久久为功。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部署,我相信在我们‘组团式’帮扶教师和当地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丹巴高级中学的教育未来可期。”许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