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5期(总第4040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都大学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天府粮仓”高质量发展
“研究源于田间,成果落地田间”
记者在一线《教育导报》2025年第25期(总第4040期) 导报一版

本报讯(记者 陈朝和)“油菜长势喜人,今年又是个丰收年。”近日,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勇洪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长洪高兴地告诉王新惠。王新惠是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刘长洪耕种的这块土地,她和团队再熟悉不过。

2022年以来,双流区政府联合成都大学、当地农业合作社等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农业发展享受到技术支持的实惠。

今年3月上旬,王新惠再次带领课题组来到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王新惠一行和刘长洪聊选种、算收成,采集种植数据,带回农民的需求和问题。“换季,我想试试种富硒大米、低 GI大米。”刘长洪说出自己的考虑,大健康类粮食产品附加值高,但也更需要技术助力,“现在有了你们的指导,我有信心了。”

食品与生物工程领域专家为什么干起了指导种田、选种的事?王新惠常被问起这个问题。

细想并不意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是成都大学的优势专业。“学校如今推广‘种贮加销’全链条先进技术,由加工端反向设置农业种养方案,以科技赋能农业提质增产、增效减排。”王新惠说,做活“粮头”“农头”文章,才能在深加工上出好产品。

“研究的需求源于田间,成果技术推广又再落地田间”,成都大学涉农学科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2024年,该校刘达玉、王新惠团队创新研发出镉污染稻田植物绿色修复技术,实现稻米镉减量达标。同年,学院开展“秸秆原位快腐固碳减排”科技攻关,实现水稻增产15%-20%,帮助农户增收约150-200元/亩。

从保障农业安全,到助力农业绿色发展,近年来,成都大学将目光投向做好“大健康农产品”,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在乡村振兴中承担高校助农兴农的责任。

“千亩藜麦花”如今成为简阳市新市街道石家村的一道美丽风景。王新惠介绍,作为定点帮扶石家村的高校,成都大学依托学院的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在当地开展杂粮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和精加工研究。

石家村将藜麦作为主导产业,2023年以来,在成都大学牵线下,与杂粮加工企业合作,构建“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发展模式,推出荞麦面、荞麦茶、荞麦酥等17款特色产品,带动村集体增收40多万元。

“我们将深入贯彻‘大食物观’理念,主动对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积极服务‘天府粮仓’建设和乡村振兴,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赋能四川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王新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