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8期(总第405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精读为“径”,抵达写作深处
■本报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2025年第38期(总第4053期) 导报三版

“我家孩子读了很多书,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这是许多家长的困惑。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类似的例子,而这样的现象与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似乎不太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又该如何解决?本期,成都市新都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新都区繁江小学语文高级教师陈华春为家长们带来了她的思考。

思考:深读文本的必经之路

只顾着看热闹,知道书中的故事情节便了事,这种隔岸观火、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是当下不少孩子存在的问题。陈华春调研学生的阅读习惯发现,很多孩子看书往往只关注情节的起伏,忽视对文字韵味及其背后深意的体悟。这样的“速食式”阅读,即使数量可观,也难以转化为写作能力。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其魅力不仅在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更在于其语言的艺术性和写作技巧的精妙。若想通过阅读提升孩子情感认知、思维拓展和理解思考等方面的能力,我们需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对文学作品进行精读。”在陈华春看来,尽管精读会耗费更多时间,但它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必要步骤。

例如,在阅读某一段落时,孩子们可以自问自答:这段文字描述了怎样的事件或人物?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作者在此处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这样的写作有何益处?通过持续自问自答,孩子们既能够深化对文本思想和审美意蕴的理解,还能培养边阅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对于不善提问的孩子,陈华春建议,父母可以适时地进行引导:“如果我们能在孩子阅读每本书之后,与孩子深入交流,鼓励他说出自己的评论,聆听他对这本书的思考和理解,激发他的思维,这就是最好的阅读打开方式。”

针对一些孩子写作口水话多的现象,陈华春认为,写作与说话本质上是相通的。“儿童的语言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与人交流学习而来,但这样的语言往往受限于口语、方言和周围人的影响。”陈华春提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语言既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的生活,又不失文学的艺术性,是孩子写作最好的模仿、借鉴对象。

因此,在引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鼓励孩子关注并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这一点在语文教材教学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留意并摘抄有新鲜感的词句;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则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则要求学生体会并学习优美生动的表达方式。“通过逐步引导,孩子们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写作上取得实质性的进步。”陈华春说。

生活:激活孩子心中的缤纷世界

“每次一写作文,他就盯着本子发呆,明明是生活中去过的地方、发生过的事情,就是写不出来。”涵熙妈妈回忆,孩子一年级时还能看图编几句,但随着写作难度的提高,渐渐感到力不从心。就像上学期,老师布置了一篇以“我眼中的缤纷世界”为主题的作文,涵熙左思右想,半天下不了笔。“不是都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吗?我怎么感觉那么多课外书都白读了,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在陈华春看来,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堆砌,更是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孩子们在阅读时,容易陷入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仅仅将目光停留在文字所构建的故事世界里,而忽视了将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她表示,这种阅读方式虽然短期内能够带来一定的乐趣,但从长远来看,却难以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更难以在他们的写作中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陈华春强调,为了让孩子们从阅读中真正获益,必须引导他们学会思考,让书中的故事与自己的生活产生连接。这意味着,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要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深层含义,还要学会从中提炼出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和智慧。例如,阅读关于友谊的故事时,可以思考自己与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阅读关于勇气和坚持的故事时,可以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表现。通过这样的内化过程,孩子们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实现阅读的真正价值。

此外,家长和老师也可以通过组织讨论、写作和其他形式的活动,鼓励孩子们将阅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学习了《画杨桃》一课后,陈华春引导学生观察杨桃,品尝它的味道,描绘它的形态;读到“小狮子拿起地上的铅球,旋转身体,向远方掷去,铅球像一只小鸟轻巧地飞了出去”,陈华春让学生仿写班上同学参加校运会的情景;阅读《属鼠灰丢了牙》一文,陈华春让学生回想自己掉牙时的情景,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一说到牙,我就想起了《属鼠灰丢了牙》里的故事,那颗牙给属鼠灰带来了好运,我的牙能不能带来好运呢?要是能,会带来什么好运呢?”……通过这些互动和实践,阅读不再只停留于书页之间,而是成为生活和写作的一部分。

写作:先模仿,再超越

除了只读不想、脱离生活,“写不好作文”的第三个原因很简单——孩子的“读”与“写”之间的通道是闭塞的。陈华春谈到,写出好作文,多读固然重要,但真正的秘诀在于读写结合。

很多时候,孩子在阅读中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时,会感到豁然开朗,然而等到自己真正开始写作时,却常常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这与平时的练习量是息息相关的。“想要把名家名作变成自己的东西,可以通过仿写、补白、续写等方式,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深化阅读。”陈华春以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阅读书目《神笔马良》中的《大奖章》一文为例,对读写结合进行了具体解读。

第一步,图文对照,自主阅读;第二步,向学生提问:“小猪看见小熊玩得很高兴,它是什么表情?”请他们用书上的句子说一说,并演一演,其目的是捕捉书中的优美语句;第三步,反复朗读第一自然段:“天空,没有一朵云彩,蓝蓝的,像一片很深很深的大海。”并提醒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以后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景色,记得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第四步,请学生根据“这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可真多啊!有跳高,有跳远,有铅球,有标枪,有足球,有排球,有平衡木,有高低杠,有游泳,有赛跑……”进行仿写练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陈华春看来,作文不仅仅是一份作业,更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反复的实践与锤炼。

除了仿写,陈华春提到自己班上的孩子大多数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当有让我感动或深入思考的问题,我都会在日记中写下来。时间久了,我发现自己在写作文时更容易进入状态,灵感也更为丰富。因为之前记录在日记中的那些情感与思考,都成为我写作的素材。”“我会通过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个节目,我都会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的练习,使得我在正式写作时思路清晰、素材丰富。”“除了记录生活和写观后感,我还会在日记中摘抄一些名言警句、优美段落。这不仅激励了我,更为我的创作提供了灵感。长期坚持下来,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陈华春总结说,只有让孩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将阅读与生活相结合,注重读写结合的教学,才能真正打通“读”与“写”之间的通道,让“输入”转化为“输出”不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