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8期(总第405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用文字同伟大灵魂“对话”
■王琳
《教育导报》2025年第38期(总第4053期) 导报三版

翻开《朝花夕拾》,儿子与鲁迅先生的对话就此展开。这本凝聚着鲁迅半生回忆的散文集,油墨间流淌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叩击心灵的思想火种。在亲子共读的时光里,我们以书页为媒介,在经典的滋养中探寻写作的灵感,在对话与思考中完成精神的成长。

共读伊始,我先为儿子搭建起理解的桥梁,结合儿子熟悉的事物,为儿子勾勒这位文学巨匠的形象,同时简要讲述《朝花夕拾》诞生的时代背景。这些铺垫,让经典阅读对儿子而言,不再遥远、晦涩。

读至《无常》时,鲁迅对“无常”的种种描述引发了儿子的好奇。带着疑问,我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儿子在深入阅读与思考后,写下了第一篇读书笔记:“原来在那个社会,对于弱者,没有所谓的公正、正义可言。”他敏锐地捕捉到文字背后的深意——“在那个灰暗、不公的社会,弱小的人受到不公平对待无处申冤,‘公正的裁判在阴间’是人们对现实绝望后的无奈呐喊。所以,鲁迅才会认为‘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所谓的‘正人君子’的憎恨。”

看到儿子初露锋芒的文字,我并未急于灌输知识,而是抛出新的问题:“如果你生活在那样的社会,你该怎么办呢?鲁迅先生又是如何选择的?”儿子一开始比较悲观,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小了,无法改变社会,可能会碌碌无为地过完一生。他还是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我并没有评价对错,而是引导他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转折。为了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我们又一起阅读了《狗·猫·鼠》一文。

讨论之后,儿子写出了第二篇读书笔记:“鼠在猫面前是无助的,狗看起来很强势,但在众猫面前它就像鼠那样。如果鼠是‘弱小’的,那猫就是‘强横’的,那么狗呢?”他犀利地指出:可惜当时大家并没有联合在一起,“鼠”依然被“猫”玩弄。这是一种悲哀呀,“鼠”可悲,“猫”似乎也可悲。“作为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人民奋斗,为国家奋斗,也同时为自己而奋斗。”儿子写道。

这两篇阅读笔记不仅是儿子写作能力的见证,更是他思维成长的轨迹。在共读共思的过程中,我被儿子的精神力量所感染,也深刻地体会到:亲子共读绝非简单的故事分享,而是通过经典文本搭建思维的阶梯,让儿子在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中,学会观察、思考与表达,拓宽写作视野,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