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近年来,泸州市大力推动教师走教转岗、深化教师县管校聘、创新开展跨域研修,以师资优化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日前,记者来到泸州市,深入了解当地在此方面的实践探索。
“教师转岗以及转岗教师专业素养培训,是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4月18日,在合江县转岗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行动启动仪式上,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唐焰郑重地说。这是合江县第一次举办大规模转岗教师培训,涉及转岗教师120人,他们将在2025年秋期进一步填补相关学科的空缺。
教师转岗、走教跟岗、竞聘上岗,在泸州市已不是新鲜事,其原因是在五育并举和城镇化背景下,音体美学科教师缺口加大,乡村教师富余、城区教师紧缺矛盾凸显,以及学段间教师配置不均衡。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优化师资配置、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这成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课题。泸州市为此作出了积极探索。
校内转岗学区走教
填补紧缺学科教师缺口
“当前,个别学科教师富余,有的学科又出现教师紧缺,针对学科结构性失衡,学校动员教师转岗,填补‘缺口’。”合江县九支初级中学校党总支书记王志奎告诉记者,学校从2019年就开始动员遴选语数外教师向其他学科转岗。
九支中学教师施旭辉是学校第一个转岗老师,从英语转岗到物理学科。他说:“转岗要经历相应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学校会安排优秀的老教师传帮带,安排转岗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
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初级中学,学校生源鼎盛时有上千人,如今只有450名学生,且常年缺化学教师。2024年9月,学校动员生物教师黄昌月转岗为化学教师。校长贾洪良说:“黄老师年轻肯干又好学,工作才几年就取得不俗成绩,相信她在化学学科也能很快出成绩。”
近两年来,泸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完成了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配备情况调研,根据结果,一方面,通过“优师计划”专项师范生和公费师范生培养,不断充实乡村学校紧缺学科师资;另一方面,指导各县(区)有序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化解教师城乡分布、学段分布、学科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除了转岗,学区制治理下的跨校走教、支教也是填补紧缺学科缺口的有效方式。九支镇中心校每周都会派音体美教师到学区内的几所村小走教。美术教师罗远丽说:“每次我们去村小,孩子们眼里都闪着光,我很荣幸能为他们的成长增添亮丽的一笔。”
竞聘上岗集团办学
让“躺平”的教师动起来
学生进城了,留在乡村的教师该怎么办?渐渐地,“躺平”成了一种选择。尤其在一些城郊学校,教师既能享受乡村学校的补贴,又能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导致一些教师不愿“进城”。
怎样让“躺平”的教师动起来呢?2022年,纳溪区开始实施“区管校聘”和“全员竞聘上岗”改革。当年的首轮竞聘覆盖全区3210名教师,29所学校选优配强中层干部、班主任、学科骨干1900名,43名教师参与跨校交流轮岗,33名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
“这不仅优化了全区师资配备,还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纳溪区教育人才资源管理中心负责人杨芽会说。比如近郊的天仙小学、丰乐小学等,随着生源减少,常规教学任务减轻,部分教师选择“躺平”,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当班主任和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后,老师们在工作中都铆足了干劲。
纳溪区还同步推动集团化办学,将近郊生源流失严重的安富小学、棉花坡小学分别与城区优质学校逸夫实验小学、泸天化小学整合成一所小学,分校区集团化办学。如今,两所城区学校的学生不挤了,近郊学校的教师也自然“进城”了。泸天化小学校长张岚说:“两个校区的教师管理和培养都是同步的,每个校区在家长心中的美誉度都是一样的。”
江阳区的集团化办学也如火如荼,并突破了空间和公民办限制,按照强带弱、城带乡的原则,形成四大教育集团。地处城郊的高新区中学和高新区小学就是在各自的集团领航学校泸州七中和泸州师范附属小学的带领下,扭转了生源流失的颓势。
在高新区中学工作近30年的教师张启平说:“学校几经变迁,生源不断下降,老师们失去信心之时,泸州七中选来了新校长,又派了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到校轮岗,帮助大家找回了当老师的价值感和使命感。”
跨校研修跨区域结对
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集团化办学强调品牌输出,学区制治理重在以强带弱,二者都要求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泸州七中校长罗文燕说。泸州七中作为江阳区第十学区和泸州七中教育集团的领航学校,坚持通过开展集团内和学区内的跨校研修、联合命题、青蓝工程等活动,促进各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今年4月,泸州七中牵头的初三复习课联合研修活动,10个学科20节同课异构课堂和10场专题讲座,在学区和集团的5个学校轮流举办,覆盖全体初三教师。该学区内的丹林中学校长韦涛感慨道:“集团、学区的管理共治、课程共建、教师共培、资源共享,让学校各项工作都有了新进展、新突破。”
目前,泸州市组建学区38个、教育集团16个、教育共同体6个,认定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等9所普通高中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优质资源辐射约600所中小学校、惠及58 .5万余名学生,带动全市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同时,为助推古蔺、叙永两个山区县教育加速提质,泸州市创新实施“古叙”教师发展“1+1+ N”研修共同体建设项目,让江阳区、合江县与古蔺县,龙马潭区、纳溪区与叙永县分别结成共同体,探索市域内跨县(区)校本研修和师培师训。
泸州七中集团和学区的每次研修活动都会邀请古蔺实验中学、古蔺县白沙中学等共同体结对学校参与。白沙中学教师牟良芳感叹:“参加跨校跨区域研修,我除了在教学方法上有收获,也加深了对教学的思考。”
此外,泸州市还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赋能优势,在古蔺县试点开展全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有力促进了城乡教师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