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逮到!搞水娃儿!放学不回家,却在这里搞水水,是哪个学校、哪个年级、哪个班的娃娃呀?”6月25日下午放学后,泸州市泸县的一处池塘边,负责水域巡护的无人机“变身”为“告状精”,对着池塘边玩水的学生“隔空喊话”。“小飞机”有着大嗓门,诙谐幽默却不乏警示效力,学生听到喊话后马上收拾好书包和衣物,离开了危险水域。
暑假来临,防溺水安全教育进入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泸县创新防溺水宣传教育方式,在视频号“泸县发布”推出无人机“喊话”视频,获得了网友大量点赞。视频以无人机镜头呈现水域隐患,引导公众以“巡查者视角”识别风险;采用“方言+喊话”的形式,将警示劝导内容做口语化表达,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提升公众防溺水安全意识,促进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安全教育重在预防,需家校社协同发力共同防范学生溺水事件发生,我们多措并举守护学生生命安全。”泸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黄文兴表示,“无人机巡查+空中喊话”是泸县今年暑期防溺水工作的创新举措之一。
“对于溺水危险,大部分青少年抱有‘无知者无畏’或侥幸的心理。”泸县二中城西学校安全保卫办公室主任田平谈道,对此,学校利用课程及主题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水域的危险因素,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并在教师科学指导下,组织学生在寝室体验了“溺水”过程以增强警示作用。“把头埋入水中的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窒息的可怕,明白了开展防溺水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回忆起自己当时的感受说道。
预防之外,隐患排查、巡查看护也不能落下。泸县城东小学校地处城乡接合处,附近有不少池塘、河道,除了对危险水域设置警示牌和防护栏,在重点时段安排教师轮岗值守以外,学校还对全校学生的上下学方式做了排查与统计。针对少数上下学途中家长无法接送的学生,开发了“家校安全打卡”小程序,方便家长线上确认孩子去向,如未进行“安全打卡”,系统将自动预警,确保监管无死角,让学生安全、家长安心。
泸县城东小学校安全保卫办公室主任高仕周介绍,为破解假期留守儿童的看护难题,学校强化家校社协同机制,“线上云课堂+线下家访”为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帮扶档案;定期与监护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告知监护责任,并建立“家长互助小组”,相互提醒、监督;同时,联合社区对危险水域加装智能监控设备,形成全天候防护网络。
“以各学校、幼儿园为单位,全面摸排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缺乏有效监护或监护能力较弱的重点学生群体,进行重点关注与帮扶,尽最大努力避免未成年人溺亡事件发生。”黄文兴介绍,截至2025年春季,泸县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49所,在校学生10 .8万人。从县级层面,泸县建立健全预防溺水联防联控机制,切实履行属地和部门监管责任。从学校层面,全县坚持开展防溺水“五个一”,对学生开展防溺水提醒教育,针对低龄学生和幼儿反复播放《防溺水儿歌》;强化宣传“六不”“两会”“四知道”,发放《预防溺水告家长书》提醒家长杜绝侥幸心理,做到监护到位;邀请红十字会志愿者、“卫生副校长”等进校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让学生认识私自玩水的危险性,并掌握防溺水的知识和技能。
“每个学期,老师都会通过家长会、班级群反复强调安全知识,从细节上帮助我们提高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学生家长陈小红分享,“在老师的倡导下,我与孩子一起绘制了防溺水漫画、模拟溺水急救场景,防溺水安全教育已经融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孩子不仅自身安全意识大大提升,还会主动提醒小伙伴远离危险水域。作为家长,我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