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小学四年级学生糯米(化名)在长沙街头摆摊售卖自制柠檬茶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他与同学协作,招待顾客、制作饮品,一个月创下近4000元营业额,净利润约3000元。网友纷纷惊叹于孩子展现的“商业头脑”。糯米的经历恰似一扇窗口,让我们看见社会实践对儿童成长的多元价值——它从不是学业的“对立面”,而是孩子学习知识、展现能力、塑造品格的鲜活课堂。
糯米的摊位虽小,却将真实社会的挑战与考验浓缩其中。为了选出最优摊位,他观察人流量、分析周边竞品,将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知识转化为商业决策工具;调试茶底配方时,他反复尝试、不断调整,诠释了科学探索中不可或缺的试错精神;营业结束后,他主动为前来帮忙的同学和外婆支付“工资”,则将“责任”概念具象化为契约的履行。这些鲜活的体验,不但印证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结,更契合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这样的尝试并非个例,各地各校都开展了有意义的实践教育探索。这些实践活动不以追求利润或提升分数为目的,却让孩子们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团队意识、探究能力和担当精神。可见,真正的知识从不止于书本之上,当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教育的价值才能充分显现。
当下,仍有部分人对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持质疑态度,这些质疑往往聚焦两个问题:一是“是否会影响学业”;二是“是否存在安全风险”。而糯米的案例,正好为解答这些疑问提供了积极范本。糯米母亲以“期末考试成绩优秀”作为实践的前提,守住了学业底线,又划定了“开学后专注学习”的边界,避免了本末倒置。这种有条件的支持与教育规律相契合——当兴趣与学业形成互补,反而更能激发其学习内驱力。
至于实践中的安全风险,则需要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来规避,而非简单“禁止”。此前,深圳“跑楼小孩”代送外卖被街道办叫停,正是因为穿梭于高楼之间确实存在让未成年人意外受伤的隐患。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不少地方推出“小小消防员”“超市管理员”等职业体验项目,让孩子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体验职业、增长见识。与其因安全顾虑关上实践的大门,不如主动构建有监护、有保障、有引导的实践场景,让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拥抱社会。
如今,城市建设倡导“儿童友好视角”,教育更应如此。童年不应只有学习和考试,还应触摸生活、感知社会。对家长而言,实践教育未必需要宏大策划,带孩子参与买菜算账,是财商启蒙;鼓励孩子整理房间、分担家务,是责任感培养。这些琐碎日常,却能悄然塑造孩子的各项能力。对社会而言,则需提供系统性支持,如公安部门为学生义卖活动护航、科技部门开设科学探索课程,既满足孩子的实践需求,又确保安全守护。
糯米母亲的一句话点透本质:“与其遏制孩子,不如支持他们探索。”3000元收入衡量不了实践的价值,沟通技巧、应变能力和责任意识的锻炼,才是珍贵的成长馈赠。当家长放下“唯分数论”的焦虑,在安全底线之上留足探索空间便会发现:童年既需要安静的教室沉淀知识的深度,也需要喧嚣的街头、广阔的田野拓展成长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