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好心提醒”,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厉声训斥;想和孩子聊聊心里话,却发现不知从何说起;理想中的亲子关系是和孩子做“无话不谈的朋友”,可现实中总和他“话不投机半句多”……
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而如何提升沟通能力、优化沟通质量是令许多家长“头大”的难题。近日,四川省家庭教育公益宣传活动天府家长“慧”2025年第六期在眉山市举办,3位嘉宾围绕“亲子沟通”主题,为家长介绍有效沟通的理念与方法,帮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活动现场(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用“倾听”与“理解”,打开亲子沟通之门
暑期,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时光多了起来,不过,相处中的那些无法沟通、无效沟通的时刻也对亲子关系提出了考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助理社会工作师王柳对此做出反思与总结:真正的交流不仅是语言的传递,有效的沟通也不是靠高密度的话语,达成对彼此的理解,需要先学会倾听。
孩子呱呱坠地时,婴儿的哭声就像一份加密电报,而父母的倾听则是解码的重要一环,听得懂“哭声”,才能明白孩子传递的需求。王柳告诉家长,捕捉、解读声音是人类收集信息的重要方式,我们的 DNA里刻着“倾听”的本能,当人被倾听时,大脑中会释放催产素和血清素,人的焦虑水平也会降低。因此,倾听行为在育儿的道路上举足轻重,甚至,“听”比“说”更重要,只有先听懂、再回应,才能避免亲子沟通中的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王柳也从另一方面做出提醒:育儿是一种示范,“会倾听”的家长能教给孩子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能力、通过“倾听”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找到更好的学习状态,在未来赢得更加幸福的人生。
从“听”的繁体字“聴”出发,王柳还分享了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倾听”的理解。孩子们发现,“聴”中有耳朵、眼睛,还有一颗心,他们认为,“这说明沟通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不能一边看手机一边听”以及“在他人说话时,不能随意打断,要等对方说完再发表意见”。
“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有些意外,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王柳表示,无论是交流时的心不在焉,还是在分享中被插话或打断,都是极其不舒服的体验,可家长常会在无意之间这样对待孩子。这也表明,或许不是孩子不愿意与家长交流,而是家长没有递给他们开口的“邀请函”。“有时,闭嘴也不失为一种智慧。”王柳说。
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如何很好地倾听孩子?王柳建议家长用耳朵去捕捉关键词,感受孩子表达时的语气、语速、语调,认真接收孩子传递的信息;用眼睛认真看,告诉孩子“此刻我的眼中只有你”,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也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此外,还需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做出适当回应。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孩子学会识别、表达情绪,用共情与理解帮助孩子上好情绪调节的第一课。
此外,王柳也为家长们疏解沟通中的焦虑情绪支招: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和尊重他的兴趣爱好,培养起共同话题,就是在解决亲子无效沟通的关键性矛盾,尤其是面对青春期孩子不愿交流的情况,家长更不可急于求成,要通过倾听来实现“让爱先于道理抵达”,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学习苏门家风家教,汲取沟通的智慧
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苏门家风”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代代相传、影响至今。“家教、家训、家规、家风的形成与传承,离不开教育中沟通的智慧。”眉山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岳自奎从“三苏”家风家教谈起,与家长分享其中的教育启示。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能否散发出独属于他的光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岳自奎指出,新时代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持续推进,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越来越指向核心素养。家长需看到,“分数”并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要拿出远见与定力,不盲目焦虑与内卷。在这一方面,不妨向千年前的苏家“取经”。
在苏洵看似不务正业、游学四方时,父亲苏序选择“纵而不问”,面对来自亲友、街坊的“压力”,他也只答道:“非尔所知。”后来的苏洵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与两个儿子并称“三苏”,盛名流传百世。“理解而非控制,看到孩子的独特性。”岳自奎谈道,“像苏序那样,家长站得高、望得远,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面对教育,家长不应以狭隘的眼光、唯分数论来束缚孩子的无限可能,要积极回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命题,以对教育、对孩子独特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心来孕育教育的底气。
读懂孩子,优化沟通,除了“踩稳”成长节奏,还需要家长提升学习能力和自身素养,从而与孩子有更多共同语言。“孩子一年读十几本书,而家长却一本书都懒得翻。”岳自奎提醒,家长不能只顾着严格要求孩子而忽略了自身的成长,要像苏洵那样,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起到榜样作用,用行动引领孩子进步。同时,家长要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的教育意识,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规划孩子各个阶段的成长任务,才能筑起孩子坚实的发展平台。
教育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家长实现从“共情”到“共鸣”的进阶,才能更好地将正确的价值观种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程夫人“不发宿藏”的非义不取,培养了苏轼兄弟“不残鸟雀”的仁爱之心;苏门两代人的示范引领,造就了“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文坛奇迹,两兄弟在宦海沉浮中从未偏离正道。
“家庭教育需要重视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家长多共情而少指责,用行动诠释正确的价值观,与孩子产生共鸣、心灵相通,才能有效地传承优良品质。”岳自奎说,“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最佳的参照便是家长。家风的延续,不在于训诫,而在于点滴中传递的理解与尊重。学习苏门家风家教的沟通之道,家长要时刻做孩子身边的引领者、共情者、共鸣者,让他们在亲子共长、师生共长的滋养下,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AI赋能,搭建亲子间的数字桥梁
当中学生熟练地使用各类 AI软件完成作业,当算法推送的信息成为孩子们认知世界的主渠道,当盯着手机屏幕取代了亲子间的眼神交流,许多家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沟通困境,亲子关系如何迎接科技变革带来的沟通挑战? AI时代,如何构建更有韧性的沟通方式?成都七中万达学校通锦校区党委副书记、校长梅培彦为家长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应对之道。
“家长首先要理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构青少年的学习方式、社交模式和思维习惯,了解 AI时代亲子沟通的深层变革与核心挑战,才能把专注点从孩子的成绩单转向数字素养培养,每个家庭每月可以召开一次‘技术圆桌会’,亲子间重塑沟通内容。”梅培彦举例,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 AI答题中容易被忽略的边缘视角,用主动思考抵御被动操纵。过程中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孩子自己得出负责任的结论,强调“工具中立,使用有责”,将 AI伦理决策权逐步移交到孩子手中。
其次,建立家庭“数字隔绝时空”对于增强现实中的情感联结至关重要。如,设置每周六上午为“无屏时段”,亲子共同烹饪、玩桌游、爬山、露营或徒步。“关键并非时长,而是专注质量——父母需以身作则,彻底放下手机。”梅培彦指出,从神经科学来看,面对面互动能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促进共情与信任感生成,这是数字交互无法替代的。家长也可以尝试学习使用孩子常用的积极网络用语,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
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家长也可以通过邀请孩子担任家庭“首席 AI体验官”,向他们学习前沿 AI技术、使用新工具,变被动接受为共同成长,跨越数字鸿沟。当孩子成为家长的小老师,他们会产生很强的责任感和价值感。过程中,家长也需真诚学习而非敷衍,多问“为什么”,积极填补知识盲区,以开放心态拥抱未知。“不没收手机,家长担心孩子熬夜玩儿;上交手机,孩子担心隐私被窥探。”对此,梅培彦建议召开“家庭会议”来解决问题,制定“家庭数字公约”,家长与孩子各自列出使用电子设备的期待与担忧,共同起草书面化公约并定期修订,家长也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梅培彦呼吁,批判性思维是面向未来不可或缺的能力,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多源验证”的习惯。如看到社交媒体热点新闻,一起搜索不同信源报道,对比差异并追问:“谁在发布信息?信息发布的目的是什么?”鼓励孩子对 AI生成内容进行质疑、寻找漏洞。“ AI无法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矛盾性,深度共情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黏合剂。一切建议的关键在于行动,家长可以从今日做起,与孩子共同搭建亲子间的数字桥梁。”梅培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