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03期(总第300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能学不教”应成为教学新常态
■李昌宝
《教育导报》2016年第103期(总第3000期) 导报三版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让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是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一直关注的话题。

最近,我们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的调查发现,“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仍不在少数。农村学校70%左右的教师课堂涛声依旧,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县城学校也有50%左右的教师课堂有问题。“习惯了”“不放心”“不会改”“不敢改”成为教师的借口。

如何解决这一困扰我们多年的顽疾?我认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

“先学”,不是让学生盲目地、简单地学,而是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根据教师的要求,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展示、质疑、点评等形式,根据《导学案》或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把发现的问题记下来。“后教”,不是教师盲目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既是“后教”也是“以学定教”。

有什么样的课改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改模式,就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相关常规。据调查,很多学校在推广高效课堂模式时,把“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确立为了新的教学常态。但在教学实践中,要让老师在课堂上真正管住自己的嘴少讲精讲,确实是困难的。他们在看到学生讲不好、讲不透时,就“慌”了,就不由自主地又“讲”起来了。所以,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基础上还应该增加“能学不教”这条原则,并使之常态化。

要把“能学不教”落到实处,应该让老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教师的思想自觉。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的改革。没有教学思想的改革,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等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落地生根。因此,加强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应该是第一任务,变“要我改”为“我想改”。

其次,需要教师的行动自觉。教师是课堂改革的践行者、探索者,教师的行为自觉是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只有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才能把课改引向深入,引向持久。

再次,“能学不教”的前提是“能学”。能学是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帮助等方式能够解决的学习中的问题。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研究表明,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既然如此,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别的帮助就能完成一定的任务,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要达到“不教”的目的,教师的幕后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教师要教会学生“能学”的基本方法,即解决“怎样学”的问题。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态度、方法去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素质,教师应该是清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分阶段地进行渗透,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方法和技能。所谓的“不教”其实是“先教”,教态度、教方法、教技能。教师要明确“能学”的内容,即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采取问题导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哪些内容学生能独立自学,哪些内容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或借助工具书、网络等媒体也能学会,对每一位学生的学情了如指掌。当然,教师还要掌握“能学”的效果,即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学得怎么样,也就是要求教师弄清楚“学情”,掌握学生哪些内容学得好,哪些内容学得差,效率怎样;哪些学生学得好,哪些学生学得差,原因是什么,学习兴趣如何等,为今后的“能学”开出良方,也为“以学定教”提供精准的依据。

“能学不教”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只有真正落实了在“能学”基础上的“不教”,课堂“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才能减少,只有让“能学不教”真正成为新的课堂教学常态,课堂教学的改革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充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