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11期(总第365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由“教学者”到“学教者”
——我看教师角色的时代转变
■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杨雪梅
专家视角《教育导报》2022年第11期(总第3659期) 导报三版

趁着寒假刚刚开始、大家还没有完全放松的空档,我们组织了一次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训。

“前面两排都可以就座,大家不要都挤在后面!”“疫情仍然不容小视,请老师们间隔就座,后面挤在一起的老师可以移步前排!”无论怎么提醒,总有一些人认为会场后头才是“安全区域”:如有互动,“动”不到那么远;如果无聊,刷刷手机也更隐蔽。

这一幕,令我的内心有说不出的沉重:教师原本是一个最善于以言达意的职业,但培训现场却多是最怕亮出观点和表达的老师。“怕”的背后,浅层次的解读是缺少自己的思考与观点,再往深里探究,其实是专业本领与能力的极度恐慌。

时代瞬息万变,教师却将自身的状态固化得淋漓尽致:“我只想安安静静地教书。”其实,两耳“不想”闻窗外事,就是一种自我封闭;“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培训、教研活动所累。”抱怨的背后,是只想以不变应万变的消极;“老师的主业就是教学,最讨厌被要求读书写文章。”他们似乎忘记了教与学是相促相长的。

社会飞速前行,每个学生的发展既有典型的时代特点又各具鲜明的性格特色,如此复杂的成长体系需要的不是教书匠的灌与输,而是一个学教者(学习如何教的人)的伴与陪。事实上,由“教学者”向“学教者”的角色转变,恰是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时的正确应对方式,其核心要义有两点:

一、育人先育己

许多老师对自己的工作定位非常明确,即教育学生。但对于如何教,如何育,却常感迷茫;又或者,教育效果不错,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细细追因,不难发现,这些老师在引领学生成长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的发展。

几年前,我被形形色色顽劣的学生、搞不定的班级问题“卷”得心浮气躁。一位前辈这样问我:“毕业十多年了,你读了多少本书?写过多少次教育反思?有没有试着通过书中的知识或反思后的经验修正过自己的行为?”我一怔:“这些很重要么?我全部心力都耗在了班级管理上,这样还不够么?”

“要育人先育己,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停下自己学习成长的脚步!”带着那份前辈给予的忠告,我开启了一段“自育”的过程:先从大量的教育著作中吸取营养,然后把其中的智慧运用在问题化解和学生教育上;通过常态的教育写作梳理与思考回观自己工作当中的得与失,为后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动参加各类教育专题研修班,站在高人的肩膀上让我的教育目光更加长远;学习了大量心理学知识和咨询操作技能,遇事更善于从学生成长的内心需求去查因供养。

以自育为目标,我收获的却是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心应手:同样的问题,比别人更能快速的洞察其背后可能的缘由;相同的麻烦,头脑储备中有多种行动解决方案;同样的境遇,因有着精神上的引领和目标上的航船,更容易自我分解和跳脱。

“天哪,这几年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以前你都是和我们一样在吐槽繁琐的工作和麻烦的学生,现在问题经你一剖析,似乎瞬间找到解决问题的眉目了呢!”这是同行对我变化的一种反馈,也是我追寻成长后,自己愈发神清气爽地享受教育之乐、之趣的真实写照。

毋庸置疑,时代的发展变化给教师角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要想在行进的浪潮中始终鲜活挺立,就必须有一个观念上的彻底颠覆:育人,先从育己开始;唯有育己,方能达人。

二、从“职业”走向“专业”

在大多数人看来,教师无非是一种职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此便已是尽责尽职。其实,大家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它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支撑,即便兢兢业业地坚守着,仍然不能称得上称职。

教师从职业角色走向专业角色的身份转换,其实既需要由实践走向理论的提升,更需要由理论回归本职的研究。

最初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是因为工作的需要和领导的安排;当捕捉到班级学生成长中表现出来的盲目自大或者极度不自信等现实问题时,我便有针对性地开发心育活动课,引领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自我有充分的认知;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不同学情、个体与群体的差异等情况后,我把“自我认识”这一主题心育课程进行了体系化的开发设计,在小学中低年级段,我将成长引领目标定位为“认识自我,看到闪光点”,小学高年级及初中段,我以“悦纳自我,放大闪光点”为发展主旨,高中学段则以“规划自我,成就有光人生”为人格发展目标,围绕着这一个个阶段目标,我追随着学生的成长线,将“自我”这一个人生最关键和长久的概念,作为心灵成长课程来探究。……

在步步登阶的行动当中,我构建了以“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提高适应学习能力、提升社会情感能力、提长成长规划能力”为框架的班级心育理论体系,也打造出了自己的教育品牌。

很多人都认为,我终于可以远离教育一线的繁琐芜杂了。但出乎大家意料,我选择了到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和班级上课,与学生、与班级再次对接。只因深知:所有的理论提炼都应该也必须是为基本的实践应用服务的。更何况,研究中的偏颇和缺失,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土壤中才能被修正和完善。

当时代的变化令人措手不及时,唯一的立足方式是转换身份,由一个普通的职业者向无可替代的专业者变身。

开启自育也好,朝向专业也罢,其实最终关注的是: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该如何自处的现实问题——我们不是“教学者”,而是“学教者”。边学边教,这是不被时代抛弃的独门秘笈;而学有精进提升,教有经验可鉴,这才是最有力量的专业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