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103期(总第375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让学生进入课程
——构建复习的三大空间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刘勇 曾亚
《教育导报》2022年第103期(总第3751期) 导报三版

把握儿童身心特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根本目标。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培育不是线性发展的单一过程,而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课程观和学习观,以核心素养为指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以过程探究为重点,以思维培育为难点,确保学生参与、体验与建构。

素质测评,不裸考知识,而是增加任务情境的探究与解决;减少套路化、机械化、记忆性的题目,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的题目;减少碎片化、点状式的测评,增加整体性、结构化的测评。如何改变“一看就会,一练就废”的复习困境?应当让复习成为一个课程“大单元”,让复习教学具备“回顾与整合,对话与生长”的特点,让复习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建构。基于此,素养立意下的复习应具备三点价值:查漏补缺,自我完善;打通联系,自主建构;促进内化,培育素养。

复习教学有别于新课教学,教师更应当少教多学”,尽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入“复习大单元课程”,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SOLO分类理论”将个体学习成果结构由低到高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前三项是“点状思维”,属于基础知识积累的低阶思维;后两项为“关联思维”,属于思维能力突破的高阶思维。而高阶思维的培育,又离不开低阶思维中基础知识的积累。基于此,我们提出“引联构练”的复习教学建模:“引”即引出复习内容,“联”指联系教材和联系已知,“构”指自主建构,“练”指迁移训练。构建复习的“三大空间”,让学生从单点结构到多点结构再到关联(拓展)结构,从而完成由学科知识到学科思维再到学科能力的迭代升级。

一、构建知识体系,盘活“记忆空间”。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育素养的重要工具。教师应转变以往对教材篇目“考不到就不复习”的观念,扎实回归教材,梳理整合相关知识,开发有价值的复习资源。创设情境,引出基于学情需要复习的关键能力;联系文本与已知,用教材的经典篇目或典型习题作为示例,回顾、梳理、搭建复习知识框架。脑科学研究证明,影响记忆最核心的要素是清晰的画面和准确的联接,人的右脑对于图像有强大的储存记忆能力。复习中,把零散知识转换成形象画面,用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旧知,用图像联接旧知、刺激记忆,能高效盘活“记忆空间”。在“引”和“联”的合力下,唤醒思维认知,巩固“单点结构”;构建知识体系,盘活“记忆空间”。

二、完善策略体系,建构“整理空间”。面对学业水平考试,除了科学地盘活记忆外,更应该教给学生针对不同情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复习中,应聚焦学习任务群,在实践活动中举一反三,在变式训练中引导学生积极优化知识结构,自主完善能力框架,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实现从碎片化到结构化的知识整理,实现自主建构。在自主建构中,开展变式训练,形成“多点结构”,激活学生的元认知,从而完善策略体系,构建“整理空间”。

三、活用输出体系,迁移“运用空间”。复习,立足从示例到方法,力求“用一法,通一类”,实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输入是起步,输出运用是归路。在知识构建、策略完善的基础上,进行迁移与运用,以培养学生的元认识知识。备考复习,当然离不开练习。教师需要研究近年真题,精选试题,作为学生迁移与运用的载体,引导学生运用策略体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科素养,切忌进行大量简单零碎、单一低效的训练。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创编习题,相互考查。在备考练习中,灵活迁移训练,形成“联结(拓展)结构”;活用输出体系,迁移“运用空间”。

从“记忆空间”到“整理空间”再到“运用空间”,这就是复习促进儿童成长的大观念与大主题,就是学生能够进入课程、学以致用的关键“靶心”。复习教学具有累积性、情境性与发展性等特点,它需要呈现学生的“学习轨迹”,方能达成复习的“学习进阶”。直面考试但不止于“应试”,我们要让复习教学进阶为复习课程,更要让学生完全进入课程之中。学生置身复习的三大空间,完整地经历回忆、梳理、完善、建构与运用的全部思维过程,在真实的情境中分析问题,完成任务,让核心素养落地,让复习真实地发生。只有尊重学习逻辑和学科逻辑,方能在“减负”中完成“提质”的庄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