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育公平,关键是公平、合理地配置优质教育资源,而优质师资队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8部委联合印发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方案》,明确要求按照“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的原则,集中力量帮助西部10个省、区、市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好一所普通高中和一所职业高中。2022年,四川省对省内优质学校对口帮扶原深度贫困县组团帮扶做了具体规划。“教育公平背景下汉藏两地结对教师培养的实践研究”为“组团式”帮扶提供了一个实践样本。
新津中学英语备课组长张桢为小金中学英语组教师耐心指导、精准把脉。(图片由新津中学提供)
11月27日,在成都市新津区实验高级中学、小金县小金中学的两地会议室,一场开题仪式线上举行——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教育公平背景下汉藏两地结对教师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该研究旨在组团式帮扶”政策指引下,探索新津区和小金县区域、校际、学科间,名师、行政人员、优秀教师与小金本土教师间的层层结对,形成“星火式”引领、“雁阵式”发展的教师培养模式。
新津、小金携手,为教师协同培养探路
小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以美丽的四姑娘山名扬海内外。然而,该县仅有一所高完中——小金中学,它承载着小金县老百姓和莘莘学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希望。“近年来,小金中学教育质量有所提高,但与阿坝州其他学校相比,还存在差距,与内地相比,差距更明显。因地域问题,优质生源流失严重,进一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小金中学校长陈林表示。
“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陈林作为课题负责人,曾先后在新津区两所高中任副校长、区教育局中教科负责人,深度参与新津区和小金县教育帮扶和两地教育教学交流工作。他介绍,成都市新津区与小金县从2016年开始结对帮扶,2022年,两地进一步确定了名校联盟建设、扩大学校结对范围、依托名师工作室培养种子教师、接收帮扶地区学生借读等结对帮带项目,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课题组主研人员多为支教多年新津区高中教师,他们对小金教育怀真情、善思考、勤研究。同时,新津中学为小金中学对口帮扶学校,多次派干部和教师前往小金中学进行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等工作,两地教师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研究两地教师协同发展的课题,不仅帮助小金教育,对新津的教师队伍质量提升也非常重要,是一个‘双赢’的选择。”新津区实验高级中学张晓燕作为“王友强名师工作室”一员,去年评为正高级教师,她对此深有感触。
在新津区,挂牌在新津区教育研究院的成都市王友强名师工作室”作为“名师孵化器”,从2013年成立至今,这里走出了正高级教师11名、市特级教师10名、数十位市县名师。今年上半年,以该工作室为研究对象的省级课题“名师工作室促进研修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走出了一条“雁阵式发展”的“名师结对培养”路径,该工作室将为新津和小金的名师帮扶提供智囊和名师支撑。
点对点帮扶,锻造优质师资队伍
教育公平的范畴中,教师的区域差异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课题组对小金中学教师进行了“专业素养提升”的问卷调查发现:本科学历以上占比96 .43%;高级教师占比28 .57%;一级教师占比42 .86%;有6名市级以上名师。“小金中学教师学历和中高级教师职称比例尚可,但获得名优教师称号的比例相对较低。教师的获得感、成就感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低。”陈林说。
调查还发现,小金中学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研究环节(57 .14%)、教学系统设计环节(50%)和多媒体使用环节(40 .18%)存在明显薄弱点;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环节也存在较大问题。32 .14%的教师感觉缺乏自我评价与反思的外部激励,41 .07%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课程团队合作与共同成长的契机,19 .64%认为自己缺乏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部分教师认为缺乏发展的平台。受调查的派出干部和教师100%希望建立引领民族地区教师发展的长效、系统、可操作的帮扶模式;民族地区教师68%希望借助团队合作提升自己,71%对结对帮扶方式认可度较高。
陈林说,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以省、市、区结对帮扶实施方案为指南,以援藏干部和教师为引领,以内地强大名师团队为支撑,通过机制共建、德育共进、教研共行、过程共参、成果共享等方式来探索结对培养民族地区教师的模式,边研究、边总结、边优化,促进民族地区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具体有四个抓手,一是借力培训,抓住初中新课标、高中新教材培训契机,开展藏族地区教师培养。二是精准施策,通过前期调查分析,找准小金教师发展的“痛点”和“难点”,精准帮扶。三是结对融合培养,星火式引领,“雁阵式”发展——遴选管理、教育、教学、科研种子干部或教师,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全面展开,教育科研常规化,教师培养日常化,使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师培训互相融通,统筹开展。四是共同发展,协调两地主管部门,组建两地教师交叉教学的实验班级;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互派教师、跟岗研学、专题讲座、技能比赛等形式的结对培养活动,交互作用,促进两地教师共同发展。
把“输血型”帮扶,变为“造血型”发展
开题式上,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唐安奎,四川省心理学会会长、成都师范学院教授卢雄,副教授万涛进行了专家点评。
“把‘有学上’变为‘上好学’的基础,就是有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卢雄对用“选题准、目标明、任务清”来评价该课题。他认为,课题对准民族地区的教师发展问题,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背景下,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以此实现教育公平。
卢雄说,组团式的精准帮扶,要把“输血型”变为“造血型”,实现民族地区教师自主的专业发展。结对帮扶是一种形式,还要探索其他的方式进行帮扶。他建议结对帮扶中内容和形式要统一,以教改为抓手,促成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效率的提高,并形成论文促使双方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万涛认为该课题文本规范,为实践打下很好的基础。他希望课题组用好“王友强工作室”的名师资源,将新津-小金的帮扶从校级领导到中层、骨干教师、学科教师对接到位,帮扶中反思自己,在互动的过程中让双方教师得到培养。
唐安奎认为该课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价值。他提醒课题组要将文化适应性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一是课题紧紧围绕教师培养来进行,但要厘清对民族地区教师的培训的着力点,建议根据新时代对教师要求,将高中“双新”等具体内容融入培养计划中。二是要尊重地区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把文化适应性纳入教育研究中,梳理该地区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注意纳入文化的元素。三是在结对、组团研究中,不要把受益的对象只界定为小金的教师。帮扶不是单向的帮扶,而要重视双方的交往,要理解为双方教师的成长发展的问题。结对之外,要在新津和小金之外寻找力量,通过结对来盘活国家层面的资源。最后,还要在培养教师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小金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