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114期(总第376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信任、支持、合作,做心平气和的﹃家校合伙人﹄
——一位新班主任的家校共育秘笈
记者 马晓冰
家校之间《教育导报》2022年第114期(总第3762期) 导报二版

“感谢各位家长合伙人对于我和敬老师工作的理解、配合和包容。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的福气。作为老师,我更要事事、时时努力。每每和我的合伙人们交流,家长们用词的斟酌、礼貌,都让我感受到很高的素养。我也常在心里感叹:这就是我同一个战线、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多好。”近日,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梓州校区)一(5)班的班主任刘时雨给班上的学生家长们写了一封信。在这封《给青竹班合伙人的第一封信》中,他将家长们亲切地称为“合伙人”,他认为,“合伙人”意味着同心同力、同舟共济。家长、孩子、老师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一起克服困难,才能挽手迈步向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理念:俯下身来看孩子

“爸爸。”一个小女孩看着身旁的老师脱口而出,她愣住了,老师也愣住了。四目相对,女孩的两只大眼睛变成了两个小月牙,老师也笑了,一位“准爸爸”在不经意间提前感受到了“小棉袄”的温暖。

故事发生在今年秋季开学的第三周,地点在一年级5班的图书角。因为担心孩子们的安全问题,班主任刘时雨几乎每个课间都会去教室里坐着看书,而这一次,一声“爸爸”击中了他的心。“惊讶之余更是暖心,说明获得了孩子的认可,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近了。同时我也暗暗告诉自己,要更加严于律己,注重对孩子们的言传身教。”刘时雨说。

“青竹班”是刘时雨和副班主任敬萱为一(5)班取的名字,竹喻君子,以“青竹”为班名,“虚怀若谷,苍翠有节”为班训,其中也蕴含了老师对孩子们的两点期冀:一是“有节”,希望孩子们可以正直勤勉、有底线,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希望他们像君子一样谦虚,像山谷一样有深且广的胸怀,在将来面对困难时,能够具有独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而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是身心健康。”刘时雨说,“在小学低段,孩子们最核心的任务是角色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培养一些兴趣。”初入小学,孩子有适应的过程,家长也有担心和焦虑,刘时雨做的则是接纳和帮助。开学之初,他对全班49个小朋友的家长进行了“电话家访”,去了解家长们担心的共性问题,以及不同孩子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然后,他在信中告诉家长们: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优秀得多。

副班主任敬萱用“与时俱进”来形容这届孩子带给自己的感受。“我从教十余年,带过三届一年级,这一届的孩子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都更加优秀,孩子们能够很好地关注到细节,会主动地清理教室里的垃圾,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小家去爱护。”

“他们对我应该是又爱又怕。”敬萱说,“上课时,我对孩子们都很严格,孩子也表现得比较怕我,但我们之间并不疏远。”一次,一个男孩下课时溜到老师旁边,冷不丁地问:“敬老师有男朋友吗?”敬萱笑了,她觉得孩子很可爱,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和孩子们更像是朋友。

“不要高高在上,俯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孩子,你会发现所有事情一下子就能理解了。”提到信中反复向家长传达的“心平气和”教育理念,刘时雨做出了这样诠释,心平气和地与孩子相处,才能有懂得孩子的时间与空间,才能更好地做到换位思考,拉近成人与孩子心灵的距离。

沟通:教育策略不可少

“心平气和”对于刘时雨而言,既是教育的核心态度,也是指导行动的重要策略。

很多人上学时都曾听过或是做过,在一张纸上画老师的“小像”进行恶搞或玩笑。刘时雨也遇到了。

课间,他发现一个男孩在纸上画了一个“人和动物的结合物”——熊的轮廓,刘老师的脸。见状,刘时雨也怀疑这是不是孩子在恶搞,但他没有立马去质问或批评孩子,而是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孩子告诉他,因为熊很强壮,他觉得刘老师很可爱,像动画片里强壮的熊,所以他创作了这幅画。

原来是因为喜欢老师。“如果稍微急躁些,先入为主地批评了孩子,不免就会伤了他的心。”刘时雨表示,在沟通中,心平气和必不可少。家长工作忙碌了一天,在与孩子相处前更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先做到理解,才能解决问题。

把一个听话的孩子送回家,不如教给家长能让孩子听话的方法。“表扬与批评的艺术”便是刘时雨传授给家长们的有效经验。

一次,有家长向刘时雨求助,“孩子在家里,写字总是三分钟热度,即使表扬了也不能坚持,不像在学校那么积极,怎么办?”刘时雨分享了自己的方法:不要表扬行为,而是表扬品质。不表扬某一天写字的成果,而是表扬孩子已经坚持了多少天,并鼓励孩子“如果能一直坚持下去,一定会更棒的”。“横纵向结合对比,通过未来预期正强化来培养必备品格。品格一旦建立,能解决不少类似的事情。”刘时雨说。

在批评教育上,刘时雨也有他的巧招。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或是禁止他做出类似的行为,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成效。刘时雨则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错误之处,从而进一步自发地去改善行为。

一年级的孩子大多活泼好动,午休枕也成了他们课间玩耍的“玩具”之一。孩子们有时会把枕头在楼梯间扔了捡、捡了扔,以此取乐。当刘时雨出现在一个刚刚捡起枕头的孩子面前时,孩子下意识想“逃走”,刘时雨叫住了他。“等会儿,你能给老师介绍一下手里是什么东西吗?”刘时雨问道,孩子说是枕头。刘时雨接着说:“哇,它真可爱,软绵绵的,还是小兔子的造型呢。那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呀?”孩子答道:“是午休的时候用的。”“是在哪里午休呢?”“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随着问题接二连三地抛出,孩子也知道了自己的不对。

“其实孩子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对,但我们需要让他明白是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对。”刘时雨说,“在一问一答中,就帮孩子把问题捋清楚了,他自己也会知道向哪个方向改正。”这样的方式也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因为老师不是在批评他,而是在帮助他。家长也可以多尝试这样的方式,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共育:真诚藏在细节里

这是任教5年的刘时雨第一次担任班主任。一直从事小学高段的教学工作,使他面对刚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并没有太多的经验,但对于帮助孩子和家长学习成长而言,他已经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怀揣真诚之心。

“刘老师是一个能令家长放心的老师。”“青竹班”皮士杰的妈妈何金凤说。当开学季遇上疫情,“准小学生”们只能先以网课的形式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和老师先当了一阵子的“网友”。而出乎何金凤意料的是,线下报到时,孩子刚走上前,刘老师便叫出了他的名字,热情地欢迎孩子到校。“虽是初识,但我感受到了老师的用心。”何金凤表示,“网课期间,老师能看到的就是满屏的‘大头娃娃’,他也没有见过孩子们的全貌,能够准确、快速地认出每一个孩子,足见老师的用心。”

家长感受到的这份用心,也来自于老师的精心准备。如何与家长们更好地沟通孩子出现的问题,是刘时雨最初有些担心的事。好在“合伙人”们的支持与协助,打消了他的顾虑。

开学第一天时,一个男孩因为上课说话被老师批评而跑出了教室,刘时雨马上找到了男孩,并询问原因。原来,孩子觉得课堂很无聊,所以就大声地说话,被老师批评后又觉得委屈,干脆就跑了出去。

这是孩子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的表现,刘时雨当下虽安抚好了孩子,后来,却发现男孩只要上那位老师的课,还是爱跑出教室。“光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可能需要家长一起来帮助孩子。”于是,刘时雨联系了男孩的家长。

这对刘时雨而言,是一通很忐忑的电话。开学没多久,家长就接到班主任的电话,他们一定会很慌张、很担心吧;家长会有情绪吗?会不会觉得是老师在针对孩子?……想到这些,刘时雨决定采取“先扬后抑”的方式与家长沟通。他先告诉家长,这通电话只是和他们聊聊孩子最近的表现,孩子的安全没有问题,表现也有很多优秀之处,活泼开朗、乐于助人。表扬过后,再委婉地告诉家长“美中不足”的地方。

家长的态度也让老师安心。刘时雨回忆道,孩子的家长非常配合,在家庭、学校不断地相互沟通,以及与孩子沟通之下,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们是合伙人,无外乎是一起来合作教育孩子。而刘老师能把我们的孩子当作他自己的孩子来对待,也使我们发自内心地去信任他、支持他。”何金凤也是青竹班的“家长志愿者”,她说,“一开始知道孩子的班主任是个比较年轻的男老师时,是有一点担心的,担心男老师会不会没有女老师细心,会不会不善于照顾小孩,但真正接触后,发现刘老师不论在对孩子的教育、对家长的帮助,还是对细节的考虑上都真诚且细致,这让家长们放心又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