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116期(总第376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创新学校文化建设
■王朝贤 马小兰
《教育导报》2022年第116期(总第3764期) 导报三版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总会面临着不断提升品质的问题。创新学校文化建设不能够孤立地把学校文化创新看成为一个单项工作,而要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从学校发展整体战略出发,整合学校文化要素,构建系统、整体、动态的学校文化生态体系,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学校文化建设的体系性观照

学校审视学校文化建设时,把学校文化放在一个时间与空间构成的“坐标”体系进行审视。纵向时间坐标是学校在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横向空间坐标是学校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中发掘出来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学校开门办学打破“围墙”的分界,构建校内文化与校外文化互相交融的文化体系性观照,实现学校文化与外部环境和谐共舞。

成都市郫都区战旗小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创新,对前期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审视:一是审视学校前期文化积淀的主要成果。学校根据“以仁润心,以爱化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育人目标,开设了国学经典校本课程,开展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了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但是国学经典教育师资力量不强,对“五育并举”的教育改革关注不足。二是审视学校主动适应当地社会发展情况。当地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关于“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指示,以乡村振兴为着力点深化社会经济改革。学校对所在社区乡村振兴建设的回应不足,没有把家乡的变化纳入学校文化教育体系。为此,学校从两个方面进行学校文化创新体系性观照。

一是传承学校文化传统。学校文化创新的过程不是在一线“白纸”上重建,而是对原来的优秀学校文化成果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对国学经典校本课程进行调整,删除学习难度较大,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国学内容,保留与国家课程、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古文经典、诗词歌赋。保留国学经典教育校园文化长廊,以及国学活动文化传统。如保留了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祭祀孔子的文化传统。

二是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申请把原来的学校名称改为战旗小学,与学校所在的战旗村区域地名很好契合;提出“奋进如战,示范为旗”的学校办学理念,建设学校“五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公民,回应习总书记“走在前列,做好示范”的指示精神。新的学校文化理念切合了农村学校发展相对缓慢,教育质量与城镇学校相比总体不高,急需在乡村振兴的社会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奋进有为,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办学现状。

二、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性设计

提高学校文化创新的能力,就是提高学校精神文化的整合能力,制度文化的保障能力,行为文化的践行能力,环境文化的浸润能力,实现学校所有的教育主体活动,都是学校文化建设活动,学校所有的文化建设,都是为学校教育主体工作服务。从学校文化创新的整体性观照出发,整合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

一是提高精神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统整能力。把“奋进如战,示范为旗”的办学理念作为学校文化的基因,构建学校文化体系,对其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发挥引领作用,在继承“仁爱”教育的基础上,提倡积极进取,主动作为,勇于争先的精神风貌,努力改变农村学校发展相对缓慢的现状。

二是提高制度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保障作用。通过学校民主讨论,教职工大会审议,根据学校精神文化理念,把“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制度条款进行了修改,在继承团结奋进的基础上,强调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激发学校制度文化的活力,以制度创新保障学校文化建设创新发展。

三是提高学校课程建设品质促进学生思想行为转变。把学校精神文化融入改编以后的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乡情别韵”,精选国学经典的诗词,赞美乡村振兴以后家乡发生的变化;开展年度“校园吉尼斯”体育竞赛,把每一项学生运动最好的成绩记入学校档案,颁发“校园吉尼斯”成绩证书,展示更高、更快、更强的学校精神风采。通过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学校特色活动等载体,引导师生积极进取主动迎“战”,从我做起树先锋模范之“旗”。

四是彰显校园环境对学校文化的表达能力。学校保留了国学经典文化长廊、孔子塑像等传统文化基因,又增加了“奋进如战,示范为旗”精神文化塑造。在学校主体建筑设置了红军长征精神文化图谱,体现奋勇争先的精神力量;在学校大门口设置了“榜样的力量”文化墙,把我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先进人物,以及学校在工作、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师生在文化墙上展示,反映了学校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增强学校文化动态生成能力创新学校文化

创新学校文化的过程,就要挖掘学校文化的源头活水,提升学校文化吐故纳新能力的过程。学校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一个方面是向外“借力”的教育资源,另外一个方面是向内“挖潜”改革动能。把内外两个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就激发出来学校文化的内生动力。

一是从大教育观出发向外“借用”源头活水。打破学校与社区的藩篱,学校周围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万物皆为我所用”。根据“五育并举”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学校门口租用一块农田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邀请善于种植的村民为学生讲解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组织学生开展美丽乡村一日游活动,了解近年来社区居民生活的重大变化,激发学生爱我家乡、爱我国家的情怀。深入战旗村社区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环保教育宣传、法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把立德树人教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成为社区文明高地,社区成为学生教育场所,一进一出之间,学校文化的源头活水无限丰盈。

二是从深化教育改革入手向内“挖掘”源头活水。把新的教育理念、学校课程建设创新成果、优秀教师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作为学校文化的源头活水。校长带头践行学校精神文化的第一人,为全校师生做好表率。开展“我是学校代言人”争先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战战”“旗旗”卡通人物设计,把定期评选的优秀学生代表命名为“战战”“旗旗”。组织师生了解家乡变化,了解学校历史,畅想学校未来,集体创作校歌《战旗放歌》。通过校本课程、校园活动等讲述“长征故事”“乡土故事”“国学经典故事”“校园吉尼斯故事”,让学校精神文化成为全校师生高度认同、积极实践的文化基因。

(作者单位:王朝贤,成都市郫都区政府教育督导室:马小兰,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小学)

讨论  李政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