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116期(总第376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重实践 重理论 重结构
——教师写好教研论文的“三重”智慧
■许大成
《教育导报》2022年第116期(总第3764期) 导报三版

教研论文写作是教师的实践归纳和思想表达。许多教师希望写好教研论文,但缺乏智慧和方法,表现在:有的选题缺乏亲身体验,不能把自己摆放进去,泛泛而谈,总觉得好风景在别处;有的思考过度依赖“我感觉”,写不出能让他人共享的普遍性;有的叙写信马由缰,不注意谋篇布局,不能对经验进行结构化安排等等。为此,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粗浅体会,期望能引发思考,为老师们写好教研论文提供一点借鉴。

一、重具身感受,走向经验“富矿区”

具身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仅具有公的客观维度,还有个人参与的体验维度。一个人要真正领会知识,不仅需要大脑的记忆和理解,还需要身体力行,通过自我经历和体验,通过身体化活动的参与。陶行知也说,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这些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教研论文要基于教育教学实践,把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写出来。

例如,老师们都知道好课堂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但这是一个公共的客观知识,无须你再写出来。只有你在新课改实践中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形成的独特思考、新颖体会和实践智慧,才是最珍贵的,才值得你写,写出的文章才值得看。

因此,笔者倡导老师们写作时要自觉“把自己摆进去”,从自己体会的最深处发力。如体现新课改理念的课堂,与同行的同课异构活动,教学的得意与遗憾,成功与失败,效果反常的课堂教学等。这些地方是经验的富矿区,它蕴含着自身实践与新课程理念之间的反差,自己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冲突,主观期待与客观效果之间的矛盾。这些反差、冲突与矛盾源于亲身经历的教育生活,是真问题,因而具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和很高的研究价值。

那么,怎样“把自己摆进去”?就是要基于自身真实的教育生活体验,写好“自我在场”的教育事件,写出教育教学的“过程”与“现场”,通过敏锐的“现场感”,丰富而深刻的“细节”,将实践场域中的“做”转变为文本状态的“写”。这种全身心投入的教研论文写作,其实质是自我存在的觉醒与激发,展现了我们老师“为现实教育生活所充实、为可能教育生活所指引的生存状态”。也只有这样,教研论文才能写出自己在课堂现场中的实践之“新”,经验之“特”,感悟之“殊”,表达之“异”,从而增强亲和力和创新度。

二、重理论引领,寻求思考“指向灯”

没有具身感受不行,只有具身感受也写不出好文章。因此,要重视经验但不要囿于经验,否则会陷入经验主义。我们一线老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具体、生动、实效性强的优点,但在形态上往往存在“浅”“偏”“碎”的不足,缺乏足够的传播力和说服力。改变不足的办法很多,如调查研究、课例研究等,但最好的办法是理论引领。这里分享两句名言。一句是伽达默尔说的,“理论是实践的反义词”。就是说,教学实践的改进和创新,不是自发完成的,需要通过理论这一“理想”的引领才能完成。另一句是马克思说的,“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就是说,我们要主动向思想靠拢,借助思想之光,“缩短”实践探索的历程,“减轻”实践过程中的“阵痛”,生成问题解决的智慧,同时,梳理、提炼和概括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经验的品质。

如“教学是否应该快节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老师以高效课堂为借口,认为教学应该“快节奏”,有的老师以“教育是慢艺术”为依据,认为教学不应该快节奏。后来,笔者阅读了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下子云开雾散,顿开茅塞。怀特海提出了“教育节律”的理论,认为教育“必须在约定的季节收获庄稼”。怀特海站在生命成长的高度对教育节奏进行整体把握,指出在一个完整的学习周期里,包含“浪漫——精确——运用”的教育节律。遵照教育节律,教学不应该始终是慢的或快的,其中,处在知识感知体验的“浪漫”阶段和实践探究的“运用”阶段,应该慢下来,而处在知识梳理概括的“精确”阶段,则应该快节奏。怀特海的这一理论,开启了我的思路,澄清了我对教学节奏粗疏而又模糊的认识,让我对教学节奏问题的认识有了理性的系统的提升。在这一理论的引领下,我写了《教育节律:高中政治课教学改进的神塑和型塑》一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借助理论引领,实现从“我觉得”到“我思考”的转型,从“专注经验”到“思想与经验对话”“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转型,不仅是教学改进的内在要求,也是写好教研论文的内在要求。

三、重谋篇布局,打好表达“组合拳”

美学家贝尔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就情感释放的强度看,生活中的嚎啕大哭比“悲怆交响曲”还要大,但人们更愿意聆听音乐。因为音乐通过旋律和节奏对情感进行了结构化的处理,使之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情感如此,思想亦然。我们在撰写经验总结型教育论文时,常常被自己感动,写出了很多“怎么做”的“干货”,但编辑仍不买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谋篇布局,没有对心得进行结构化表达,文章只有形而下的感性应对,没有形而上的理性梳理。

怎样进行结构化表达呢?首先要认识到,写作的逻辑不同于做事的逻辑。教研论文的撰写不是按照做事的顺序写下去的,否则就成了流水账,它必须遵循“用思想观点统帅文章布局谋篇”的逻辑。其次要认识到,结构化表达是对话世界的稳定方式。其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维结构是最常见的基本形态。依据这种结构谋篇布局,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而把单一视角“遮蔽”的内容“显现”和“绽放”出来,丰富和拓展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写教研论文时,就不仅要基于实践,更要追问实践,挖掘隐藏在“怎么做”中的“是什么”“为什么”,让自己的心得多维度呈现出来。然后,围绕“怎么做”进一步想:这些措施在实践中之所以有效,一定暗含着教育教学规律。把这个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来,就找到了“为什么”采用措施的原因和意义;这些措施与其他无效或低效的措施相比,梳理归纳不同,就找到了这些措施“是什么”的深刻内涵。通过结构化的思考、提炼和表达,您的经验总结就实现了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价值和路径的统一。而三个维度形成的组合拳,无疑增强了思想的表现力和文章的冲击力,有效地提升了文章的指导意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尔丘克说,写作是一种拉伸运动,它拉伸着我们的经验,超越它们,建立起一个更广阔的意识。教研论文写作过程中,借助自我反思、理论引导和结构化思维,我们的个人经验在拓展性地“拉伸”中得以重构、超越和升华。而这正是中小学老师写好教研论文的智慧和价值,更是中小学老师专业成长的真谛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