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117期(总第376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依法带娃”时代,和孩子一起迈向美好未来
■记者 周睿
《教育导报》2022年第117期(总第3765期) 导报二版

2022年即将画上句点,又到了年末回望的时候。这一年,你的家庭教育关键词是什么?哪些有关家庭教育的改革令你记忆深刻?

2022年,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新起点。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依法带娃”时代全面开启。

2022年,是“双减”后的第一年,孩子们经历了“双减”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第一次寒暑假,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在发生变化,孩子们的阅读、睡眠、运动、实践时间在增加,学习方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提到了新的高度。

这一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台,人社部颁布新版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家庭教育指导师纳入新职业目录……家庭教育所发生的一系列变革,触动人心。

这一年,学校主动作为,架起家校共育的桥梁,多形式的家校沟通,为家长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家长担起职责,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改善亲子关系;社区多方合力,拓展社会育人大课堂,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孩子成长助力。

岁末,寒冬犹在;新年,温暖可期。在家校社的共同坚守中,我们积蓄着力量,一起期待来年的春暖花开。

【特别策划】

关键词 依法带娃

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将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家庭教育从此“有法可依”,“依法带娃”的时代揭开帷幕。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法律的支持下,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不再是可有可无、随随便便,而是名正言顺、责无旁贷。

立法之后,父母应该怎样科学进行家庭教育?又该在哪些方面转变,以适应新形势,助力孩子成长?学校和社会能给家长提供怎样的支持?我们推出聚焦《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特别策划,围绕新规条文,解读“依法带娃”的内涵及责任落实之道,并邀请到5位家庭教育和法律界的相关专家,分别从科学养育、家长担当、法律责任、家校共育、心理关护方面,对《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实进行全面解读。

专业引领之外,我们还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家长的经验分享、社会和学校的行动支持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缓解家长育儿焦虑,帮助父母成长为合格的养育者和陪伴者。

关键词 做智慧型家长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的相处和交流中难免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4月,我们联合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主办了一场“心理与家庭教育”公益论坛,邀请到6位专家,通过主题分享和嘉宾沙龙的形式,聚焦家庭教育中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自我情绪管理和亲子沟通合作等问题,就“如何做智慧型家长”开启了一场生动的思辨之旅。

论坛前夕,我们还向小学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征集家长们最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从中梳理出“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孩子面对挫折时,家长该怎么应对?”“孩子专注力差,如何改善?”等关注度最高的几个问题,请专家进行了讨论与解答,帮助家长破解家庭教育难题,做智慧型父母。

关键词 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好方式之一。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特别推出有关阅读的策划,为家长们分享“双减”后的家庭教育书单,帮助家长对抗“内卷”焦虑,回归教育初心,有的放矢地进行家庭教育。

为帮助家长更有效地开展亲子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还收集了家长在亲子阅读中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比如“如何为孩子挑选书籍?”“亲子阅读是否一定要共读?”“怎样让孩子学会精读?”等等,邀请到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初中校长助理刘勇,四川天府新区太平中学语文教师何蓉琼为家长进行了答疑解惑。

关键词 送法进万家 家教伴成长

5月,全国首个家庭教育宣传周到来之际,在四川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我们特别策划并举办了以“我们都有一个家:送法进万家家教伴成长”为主题的宣传周系列活动,包括“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发展与展望”研讨会、“与我有关的家”亲子观影沙龙、“少年演说家·家庭告白日”演讲活动等。

研讨会上,我们邀请到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心理咨询机构、法律援助机构的专家,聚焦家庭教育的时代特征、重要使命、政策支持、前沿理论和实践机制,分享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共话家庭教育的“道”与“术”。

亲子观影沙龙,30余组家庭齐聚一堂,通过观影和现场交流,学会构建健康的亲子关系,创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告白日”演讲活动,4位小学生深情告白父母,有倾诉、有感恩、有埋怨,也有爱的表达,亲子关系在这一刻拉近。此外,我们还刊发了四川省妇联推出的一批“科学教子最美家庭”,从这些案例中,家长们可以学到更多科学的育儿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 母亲节、父亲节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鲁迅曾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如是写道。一个世纪过去,“怎样做母亲”“怎样做父亲”的话题仍然时谈时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个时代的母亲们,不再只是付出、包容、无私、坚强的形象,她们有了更多表达母爱的方式,她们不再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事业和梦想,而是借助孩子完善自我,成为孩子的引路人。而这个时代的父亲们,也不同于前几代父亲在陪伴孩子中的“惯性缺位”,他们不再是传统父亲沉默、威严的形象,他们各有其行之有效的“带娃经”。

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我们都会推出节日主题策划,今年,我们用《活出自我,和孩子一起向上而生》《父爱“有”言——新一代宝爸的为父之道》,和爸爸妈妈们共同探讨对父母角色的思考。

关键词 拒绝校园欺凌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屡闯进大家的视野,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数据显示,每两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曾遭遇过欺凌。只有在情况恶化前弄清原因、及时阻止、有效保护,才能将欺凌行为扼杀在萌芽阶段,因此,正确认识校园欺凌,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刻不容缓。

为帮助家长和孩子正视校园欺凌的发生,提高对校园欺凌的认识,有效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我们推出以《拒绝校园欺凌保护“少年的你”》《驱散恶意,对欺凌说“不”!》为主题的特别策划,关注成都市簇桥街道锦城社区的“模拟法庭”,从体验中让家长和孩子提高法律意识,并采访到律师、法官、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支招,帮助家长和孩子预防校园欺凌,掌握有效的应对之策。

【热点聚焦】

“双减”落地

“双减”政策出台已一年多,这一年里,各地各校进行了多样化的有效探索。我们持续关注“双减”之后的学校、社会行动,推出一系列有关“双减”落地的报道,分享“双减”中的优秀经验和做法,从更多元的角度关注“双减”一年的成效,回应家长的担忧和困惑。

《直击“双减”后的小学低段期末“考试”》,聚焦“双减”之后,孩子们的期末考是否更轻松?期末考是否成了学期末“开盲盒”?老师们对于教学成果的检测,是否胸有成竹?《社区开起“坝坝会”共话“双减”解疑惑》关注社区“双减”行动,分享校长、老师、家长们对政策的解读和理解。《“双减”后第一个寒假怎么过?》《“双减”后,寒假作业有了生活气息》等,关注假期里,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发力,用趣味作业、假期托管、素质拓展、研学旅行等,让孩子们度过一个轻松、愉快、充实的假期,把“双减”进行到底。《“双减”之下,如何给孩子学习成长提供支持?》《“双减”,给陪伴和沟通更多机会》等,助力家长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支持。

北京冬奥会

今年寒假,北京冬奥会圆满举行,在短短十多天的时间里,我们见证了拼搏和超越,铭记了欢笑与泪水,赛场内外那些动人的故事、令人振奋的瞬间都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很多孩子和家长一起观看了比赛,他们被奥运健儿的奋力拼搏感动,也从中感受到了热爱和自信的力量。冬奥会有哪些故事值得家长讲给孩子听?有哪些收获可以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支撑和动力?我们采写了《“非凡”谷爱凌的“平凡启示”》《冬奥会教给我们的那些事……》,让家长和孩子从赛场上拼搏的奥运精神和运动健儿们的成长故事中,感受热爱和自信的力量。

艺术考级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建议,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同时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协理事、陕西省美协副主席宋亚平也指出,目前社会上儿童美术考级制度存在危害,建议取消对12岁以下儿童开展各种门类的美术考级。

近年来,国家对学校美育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新一轮加强美育培养的形势下,艺术考级该不该取消?美育究竟应该怎么学?针对这一话题,我们采访了多位家长,他们的分享中有观点交锋,也有经验交流。我们还采访了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师李文川以及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建翔,他们对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引导孩子在享受美的同时发展综合能力方面,给家长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家庭教育指导师”考证热

今年,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施行,“依法带娃”时代开启,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能力急需提升,家庭教育的专业指导也需要加强,由此带来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的火爆。

考个证,是否就能当“好父母”?我们关注“家庭教育指导师考证热”,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需要能够围绕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的问题给予家长科学的指导和服务,而日常生活中,不同家庭遇到的问题、所处的情况各不相同,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家庭教育专业化的指导是刚需,培训效果和专业性却存疑。养育孩子还需家长亲自陪伴,与其去考证,跟老师多沟通,跟孩子多交流,是家长更好的选择。

体育课标变革

近年来,让孩子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和体能,提升身体素质成为学校和家长的共识。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仅次于语文和数学,“以体育人”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新课标之下,体育课有哪些变化?怎样更好地实现体育教育的家校合作?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做好体育锻炼规划?我们采访了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谭步军、体育老师张华,为家长解读新课标和体育中考的新变化,帮助家长正确理解新课标,转变育儿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运动时间,多和孩子一起参与科学有效的亲子运动,提升孩子的体能素养?

劳动教育进课堂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今年9月正式实施,“劳动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了中小学生的课程体系中,这对于纠正现存的一些忽视劳动、轻视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等不良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课就是洗衣做饭吗?劳动课“作业”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劳动教育的实施会不会变成“教师布置任务、家长负责实施、学生拍照上传”?怎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与考核?我们报道了学校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邻水县石滓镇柳塘中心小学:种菜养花,体验劳动的乐趣》《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举行首届师生厨艺大赛——领略川菜文化,让孩子懂劳动会生活》等,也分享了老师和家长对劳动教育如何开展的讨论和经验——《劳动教育进课堂——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家校同频,共育“劳动小达人”》《劳动习惯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等,助力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培养孩子幸福生活的能力。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可见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建设、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何在?作为家长,有哪些观念需要改变、哪些责任需要承担?我们邀请到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人才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成都市金牛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德育教研员陈雪梅,就“回归家庭教育,建设良好家风”话题为家长们支招。家风不是宏观的概念,而是家庭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家长的身体力行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意义重大,良好家风的建设,能给孩子向上成长的力量。

【教育话题】

家校共育

家长和老师是孩子成长中的“同盟军”,在家校共育中,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专业指导能力,家长和老师互相信任、理解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今年,我们关注了成都市田家炳中学的“家长云课堂”“田中‘家’油站”“家长成长营”,学校从专业指导到行动关怀,摸索出一条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力的路径的家校共育妙招;采访了泸州高中合江实验学校“父母专修学院”,学校通过开设线上和线下家长课程、引进专家团队开展培训、成立“家长社团”等,多维度引领家长学习成长。我们还通过老师们的经验分享,引导家长避开家校沟通误区,通过专家的高屋建瓴,引领家长厘清责任边界,与老师形成教育共同体,也引领教师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力。

在家校共育的系列报道中,我们还关注到一个特别的案例——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梓州校区)一位新班主任刘时雨,他给班上的学生家长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传递着自己对家校共育的理解。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老师与家长间的温馨互动,也让我们看到了家校同心的力量。

居家学习

今年,由于多地疫情反复,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一些孩子线上开学,开启了居家学习时光。

居家学习期间,孩子规律的学习和生活被打乱,整天“宅”在家中,孩子把控的时间较多,父母如何引导和陪伴孩子?家长如何缓解焦虑情绪,向孩子传递平静和温暖?我们通过《居家学习,家长要做孩子的“定海神针”》《居家爱相伴亲子共成长》《培养自学能力,让居家学习更有收获》等报道,从家长们的分享中,寻找居家学习生活中的亲子相处小妙招,为更多家长提供居家陪伴的锦囊妙计。

青少年脊柱侧弯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委员会的流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发生脊柱侧弯人数已经超过500万,并且还在以每年3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脊柱侧弯已成为继肥胖、近视之后,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疾病。

脊柱侧弯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脊柱侧弯有哪些危害?怎么预防?如何治疗?我们采访了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王强,针对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为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开出“良方”——用运动+好习惯,助孩子远离脊柱侧弯。

幼小衔接

新学年,又一批小朋友走进小学校园。幼儿园与小学如何更好地双向衔接,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一直是老师和家长关注的问题。不少家长担忧孩子从幼儿园“小朋友”成长为小学生,在学习、心理、人际关系上会经历变化与挑战,孩子会不会不适应?

我们采访到成都市实验小学、成都市石笋街小学、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三幼儿园的老师们,他们以科学的幼小衔接工作为切入点,为家长解析“幼升小”衔接密码,帮助孩子走好幼小衔接“第一步”。我们还关注了成都市实验小学“开学热课”系列前置课程,课程针对即将入学的准新生容易出现的一系列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作出答复,教给家长实用的方法。作为四川省幼小科学衔接试点园(校)——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幼儿园、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的园长和校长提醒家长们,正确看待幼小衔接,“抢学”会给科学的幼小衔接带来了揠苗助长的隐患,家校园“三位一体”,才能助力幼小快乐衔接。

正确看待“学习困难”

       今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因开设“学习困难门诊”登上热搜,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学习困难也是病,还需要去医院治。当我们以为孩子学不进去是因为他们偷懒、不努力、不认真,实际上,他们可能只是“病”了。

究竟什么是学习困难?哪些因素会造成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到底能不能治?针对学习困难的话题,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康复科护士长杨晓荣结合医院学习困难门诊的具体案例,为家长开出良方,厘清“学习困难”的主要表现,认识“学习困难”的形成因素,对症下药,用科学的教育方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感恩教育

百善孝为先,可如今的很多孩子为何没有感恩之心?家长为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却不领情;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种种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父母只注重自我的牺牲奉献,却没有真正触及孩子的需要;只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精神滋养。

此外,有的学校在对孩子进行引导的时候,往往只重其表,声势浩大的“感恩活动”并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爱是双向付出,而非单向馈赠,我们从专家和校长的分享中,对这一话题进行反思,将“感恩”的种子自然地播撒在孩子心中。

学生作文频现网络流行语

一位三年级小学生将《漏漏漏之歌》写进作文,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小学生运用“网络流行语”作答并非个例,网络热梗更新换代快,孩子们的答案也紧跟潮流,这样的现象让老师、家长颇为担心,又无计可施。

针对学生作文频现网络流行语的话题,我们采访了四川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炎龙,为家长们提供“网络流行语”的破题之法——堵不如疏,让孩子充分认识到学好传统语言的重要性和使用网络语言的弊端,比强行禁止他们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效果好。

【家校社活动】

小小导游国学行

深度模拟,能让孩子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如今,为了陪伴孩子更好地成长,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家长自组织团体,他们和孩子一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我们参与了成都市家长自组织的“智慧妈妈团”开展的周末活动,“小小导游培育计划”是其中的一个特色活动,孩子们身着汉服,走在竹林边的小道上,带着对眼前景象的好奇与追问,开启的一场穿古越今的文化之旅。

“我和爸爸有话说”

“双减”背景下,社区与学校、家庭一样都是教育的主场,社区也为多样化的亲子活动提供了助力。成都市锦江区东湖街道翡翠城社区在整合辖区资源,推出系列研学、游学课程的基础上,尝试孵化“爸妈成长营”教育学堂,来满足辖区爸妈成长的需要。

在社区开展的父亲节亲子活动上,孩子们和爸爸一起分享平日里共读的好书,表演情景剧,敞开心扉,互诉真心,让爸爸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一场家门口的研学之旅

“双减”之下,社会力量如何助力孩子多元成长?国庆节期间,成都市青羊区一小区的业主自发举办了“‘劳动迎国庆’认识植物、走进园艺”公益研学活动,家长、孩子自愿参与其中。

这场家门口的研学之旅,帮助孩子从认识身边的杂草开始,增长知识、丰富体验,孩子们在生活大课堂中收获对生命的感悟,建立起与社会、与他人的广泛连接,观察真实生活得到的体验也更加鲜活可感。

为孩子打造一座“友好之城”

去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正式写进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如何将城市空间打造得更加“儿童友好”,将设计与使用权赋能给儿童,成为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日益兴起的重要议题。

为打造“15分钟儿童社区生活圈”,更好地服务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成都市武侯区簇桥街道锦城社区开展了“小小建筑师之口袋公园”活动,成立儿童议事会,让孩子们参与到社区生活空间的打造中,孩子们在活动中真实地靠近生活、体验生活。

用爱建筑“家”

“双减”之下,孩子们的周末有了更多空闲时间,也有了更多的玩法。如何充实、快乐、有意义地度过周末?参加公益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关注到在成都举行的一场面向7—14岁青少年开展的“流浪动物窝建造计划”公益活动,20多个家庭参与其中,小志愿者和爸爸妈妈一起,通过建造知识的学习、草图设计、模型搭建,为城市里的流浪动物搭建起一座座属于它们的“家”。参与公益活动,让孩子更有爱心,也学会了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