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2期(总第3767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胡邓杨:教育因“变化”而美丽
■本报记者 陈朝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优秀教师 典型代表风采《教育导报》2023年第2期(总第3767期) 导报四版

胡邓杨在2021年四川省高中化学优质课展评活动中获一等奖。

 

“当好一名老师,要给学生和自己一些时间,教育需要的不是立即见效,而是给予养分,静待花开。”胡邓杨告诉记者,处在送走高三毕业生和即将迎来新同学的暑假里,一些思绪萦绕心头。

胡邓杨是四川省德阳中学的一名高中化学教师,从教6年,她是学生眼中的“胡大姐”,亲切、耐心,值得信赖;她也是化学教学中的青年骨干,省级、市级赛课活动屡获一等奖。

从上好一门化学课,到当好一名班主任;从公费师范生到教育工作者;从学科新手到教坛新秀……变化,对胡邓杨来说是最熟悉的,它们被呈现在每次的化学实验里;变化,也是陌生的,教育身份的不断转变,让这位年轻教师一直在思考、在沉淀、在前进。

新教师的转化:向往 怀疑 坚信

为什么要成为教师?从一名学生到走上讲台,胡邓杨在这10年间不停地问自己。

“我开始读书时年龄小,从小学到中学,对于很多课堂知识的理解相比其他同学更困难。”胡邓杨告诉记者,“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如果我是老师,会怎么讲这个知识点。”这样的思考,让胡邓杨早早养成从老师角度想问题的习惯,最关键的是她发现自己喜欢并享受这个过程。

另一因素,来自于一路关照自己的教师。“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小孩,在乡镇学校里,对我影响和帮助最大的是学校老师,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胡邓杨说。

思考来路,不忘初心。18岁时,胡邓杨选择了当老师,顺利成为了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一名公费师范生。“伟大而充满希望”,是胡邓杨心目中教师的模样。在青春启航时,她发自内心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荣光。

大学期间,胡邓杨积极参加学校支教项目,在陕西省的乡镇学校为留守儿童上课;参加“为中国而教”项目,与大学挚友一起,将教育带到需要的地方。

2016年,大学毕业后,胡邓杨重回母校,在德阳中学成为一名化学教师。传承的意味更浓,但也意味着对自己要求高、压力大。褪去大学时对教师职业的想象,面对现实,胡邓杨着急了起来。“工作后,我发现自己的能力好像不能够去帮助学生,仅仅能够给他们一点学科知识,让他们去背一背,记一记,考个像样的分数,兴许高考结束也就忘了学的是什么了。”胡邓杨说。

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胡邓杨开始怀疑教师这个职业,以前,她相信的价值,在那时似乎比不上每学期落在试卷上的冰冷分数。在一段时期内,这样的失落感伴随着她,一时找不到出口。

直到2019年,胡邓杨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进入大学的那些孩子,仍然时时挂念她,发信息、打电话,交流中,她发现:自己教授的东西,除了知识,思维和方法也留了下来,深深影响着学生们。

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胡邓杨班上的化学科代表,高中3年里,胡邓杨带着他参加竞赛。老师和学生都是竞赛新手,于是互相切磋、共同进步。不久前,这位同学告诉胡邓杨自己准备直博了,将跟随一位院士继续求学。

得知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和坚持,胡邓杨心里清楚她其实已教给了学生一切:学科思维的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认识世界的角度。

胡邓杨渐渐明白了一名老师的责任:当一位学生离开学校时,学习的知识可能会全部忘记,但老师的言传身教、修为品行,学科的思维方法、认知素养会留在学生身上。作为一名老师,需要的是长久的耐心,在教书育人上认真付出、保持信心。

“锌元素”:既改变,又保护

“请一位同学将可乐倒入烧杯中。”胡邓杨向学生展示手中的可乐,将其倒入烧杯中,紧接着,她将包裹了过氧化钠的棉花团放入可乐中,棉花团立即燃烧起来。

化学课上,实验本来就让同学们兴趣大增,化学物质一经燃烧,更将全班的注意力吸引了。“刚才的实验中,棉花团能燃烧起来,少不了淡黄色粉末的帮助,那它是什么物质呢?在之前的化学反应中是否见到过呢?与它组成元素相同的还有一种物质,是什么呢?”一连串的提问下,胡邓杨带领学生走进了课程《钠的重要化合物》。

从容,是胡邓杨如今的课堂风格。她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程度,一步步引导和假设,化学知识在她的只言片语中,配合着 PPT课件、自制微课、小组实验、演示实验等,一堂40分钟的课程扎实高效,学生沉浸其中。

“通过类比、分析、探究、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这是胡邓杨在笔记本上写下的教学目标。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化学这门学科讲究平衡,善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观察对象。胡邓杨的学生在化学课外也经常使用化学语言,比如参加演讲,学生在稿子中分析事件时用上了从“宏观上看”、讲“配平衡”等词汇,用化学的语言表达着对世界的认知。

2019级4班的一位同学告诉胡邓杨:“胡老师,您就像锌元素一样。”胡邓杨疑惑。学生解释说:锌元素活泼,在化学反应中能够置换出其他金属,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其他物质,同时,可以形成氧化膜,保护自己和其他物质。

听了学生的说法,胡邓杨感到高兴和感动。从“活泼”“保护”“改变”“力量”等字眼里,胡邓杨读出了更多意味。因为2019年,她第一次担任班主任,与学生走得更近、感情更深。去年8月,毕业了两个月的学生,还不忘热情地邀请她一起玩密室逃脱。

毕业后,依然深厚的师生情感,来源于胡邓杨3年里不断寻找自己“新手班主任”的位置,形成“氧化膜”保护着这个大家庭。胡邓杨心里清楚,管得太松,对学生不是一件好事,管得太严,又容易引发学生逆反情绪。在张弛之间寻找中间地带和平衡的点,用化学术语讲就是“给公式配平”,胡邓杨做得细心,更有针对性。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更看重他们品行、品质方面的成长,成绩背后要有做人做事的良好品行为基础。”胡邓杨说。晚自习等她和学生的交流时间经常被预约满,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在她这里都能安稳着陆。

成长:千锤百炼后的化学反应

如今,胡邓扬回想起6年前刚拿起粉笔,走上课堂的样子,觉得这一路走来不可思议。2016年9月,刚大学毕业的她走上课堂。一门展示课上,像每位新教师那样,胡邓杨备课时精确到40分钟里的每一分钟,写下自己要讲什么话,希望学生有何反应。结果,一堂课上下来,“讲得差”,她的自信心没了。

好在有老教师帮助。在德阳中学,高中理科有着传统优势,教学扎实,教师队伍过硬。老教师们倾囊相助,胡邓杨“有师傅带”,成长很快。

磨课、练习、思考,老教师庞家菊身体力行地告诉她努力钻研、把握机会,校领导钟兴华挤出管理工作外的时间,逐字逐句地给她修改优质课的教案和课程方案。严格、紧张、充实,慢慢地,胡邓杨开始对课堂有了把握。

胡邓扬告诉自己:“在课堂的每分钟里,带给学生知识,传授给他们思维,带领他们走进化学世界。”

赛课,在教学这条赛道里,胡邓杨把握住了属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机会。在两位师傅的帮助下,胡邓杨逐渐沉下心来,积蓄着属于自己的“化学反应”。

2017年,胡邓杨加入德阳市高中教师的名师工作室。作为年轻教师,她认识了很多优秀前辈,有更多机会聆听专家讲座,和化学大咖一起研讨问题。

她自己也将大学时读文献、钻科研的干劲提起来,进步很快:2019年9月,被评为德阳中学教坛新秀,获德阳市旌阳区教学质量一等奖;2020年9月,获德阳市中小学实验说课高中组一等奖,11月获德阳市第六届高中教师技能大赛(含优质课)一等奖;2021年10月,获四川省高中化学优质课展评活动一等奖;2022年7月,获四川省高中化学实验微课开发成果活动一等奖……

屡次获奖的背后,几乎都是她挑灯夜战的刻苦。2021年10月的“四川省高中化学优质课展评活动”,让胡邓杨“脱了三层皮”,至今记忆犹新。

那次赛课难,一是因为时间紧,胡邓杨8月底接到通知,10月中旬就要上课。她白天上课,晚上看文献读材料,连轴转。从整理思路到备课、说课、实验、磨课、定稿,前前后后改动10遍,最终才成型;二是因为角度刁,本次赛课要求“用一节课讲一个化学概念”。胡邓杨需要将概念拆透揉碎,好在平时她的教学风格就注重学生思维学习。最终,一堂“化学平衡”展示课顺利呈现了出来。

如何上好一门化学课?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胡邓杨脑海里。“多学多听,千锤百炼,重视教学相长,乐于学习和借鉴专家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她总结道。但这样就够了吗?不,她还希望自己“每一节课的40分钟都不会被浪费掉”。

化学,对胡邓杨而言,不仅是实验、是公式,也不仅是赛课拿奖,更多的是这门学科为学生们打了一个瑰丽的世界。

“万物因变化而美丽”“世界因变化而丰富多彩”……这些形容时常以题记的形式出现在胡邓杨的课堂设计里,在她心中,如今迈步走入教室,她走进的不只是一节课,还有属于自己和学生的独一无二的化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