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21期(总第3786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学雷锋 见行动 与时代同行
本报记者 马晓冰 张玥
《教育导报》2023年第21期(总第3786期) 导报一版

今年3月5日,我们将要迎来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长久不衰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雷锋精神是否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在今天,我们学习雷锋,学习的是怎样的行为品质、精神风貌?本期“学雷锋纪念日”特别策划邀请到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刁成林、泸州市泸县城北小学德育处主任郑林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家庭教育教研员马云飞与大家一同探讨。

时移世易,雷锋精神不过时

为什么今天雷锋精神依旧有着强大的感召力、生命力?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刁成林认为,究其根源,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有人以‘雷锋’为名,践行着爱党爱国、热心公益、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守正创新等优秀品格。

“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雷锋日记》,一些关于雷锋精神的标志符号,人们耳熟能详。倘若再进一步地追问一句“其中都讲了些什么?”能清晰给出答案人却寥寥无几。“谈论雷锋精神,包括雷锋本人,最怕的就是陷入神话化、概念化、脸谱化的误区。他和‘他们’是一群活生生的人,或许就在我们身边,也可以是我们自己。”刁成林表示,去除空洞的、表面的学习,首先要清楚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

“学界关于雷锋精神有很多的研究,总结来说,雷锋精神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刁成林指出,一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二是为人民服务,从“小我”走向“大我”的奉献精神;三是“钉子”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四是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五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这些精神品质,不管在20世纪60年代还是在21世纪的新时代,都是共通的,都是时代前进所必需的。

在新时代,我们如何学雷锋?做雷锋?“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雷锋纪念馆时的重要讲话,给了刁成林答案: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有效路径不在某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也不在某场盛大的活动之中,路就在脚下,在学校长期的服务他人、锐意进取的氛围营造中,在家庭父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孩子做出榜样的点滴浸润中。“当每个人都成为一个雷锋精神的种子,深植在社会的土壤中,各行各业、每家每户都能长出大树来。”

从小我到大我,构建互爱互助循环

俗话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提起雷锋精神,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在社会群体越来越多元、个体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再看奉献,是否也会有一些属于新时代的变化与思考呢?

“时代虽有不同,但雷锋精神本质相同,新时代的‘奉献精神’表现在学校的孩子身上,应该是心中有集体,眼中有他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积极主动伸出援手。”泸州市泸县城北小学德育处主任郑林英结合自己二十二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举例道,“比如一个孩子马路上拾到100元,找到派出所交给警察叔叔;公交车上养成主动给需要的人让座的好习惯;教室里有同学生病呕吐,主动关心并清理卫生;积极参与家乡文明城市创建做志愿服务;泸县地震发生后积极争做志愿者,为安置点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搬运食物……”

这些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举手之间就能实现的小的关怀,正是所谓“奉献”一词最真实的写照。雷锋生活的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他的精神却应该就近扎根,深植进每个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郑林英认为,“勿以善小而不为”是新时代传承和奉献精神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不过,处处为他人着想,那自己怎么办?

陈爽一的女儿正在读小学五年级,观察中她发现,性格内向的女儿拿出自己的零食后,小伙伴们总会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女儿短暂地成为了“焦点”,但如此的分享让陈爽一担心女儿其实是受了欺负。

好在与女儿及老师的沟通中,陈爽一发现是自己想多了。原来,女儿虽然看似是在“定时投喂”其他孩子,其实也有收到伙伴的赠予和分享。尽管孩子不爱说话,却在班里“人气”很高,有很多同学都记得她的好。

郑林英指出:“做好人害怕受到欺负可以理解,但这样的事情毕竟是少数、是个别。新时代好人的定义应该是善良与温暖,这份善良既能滋养自己的内心也能够温暖他人。”

“挤劲+钻劲”,在学习中践行“钉子精神”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适逢第六十个“学雷锋纪念日”,这段摘自1961年10月19日《雷锋日记》中的一段话或许是对广大中学生面临学业压力时最好的劝勉。那么,什么是像钉子一样的“挤劲+钻劲”?怎么在学习中弘扬“钉子精神”?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家庭教育教研员马云飞认为,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而言,“钉子精神”中的“挤劲”首先是强调学习要有自主规划意识和自驱力。”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学校的课业负担减了,意味着赋予学生个人自主安排的时间多了,学生自己可以“挤”的时间多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要拥有充足且快乐的学习时间,首要工作便是对自己课堂之外的时间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针对低年龄学段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可以辅助孩子制定学习时间表。学习时间规划表未必需要安排的满满当当,但要保证孩子能够在规划表中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需要井井有条且丰富的,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足矣。

针对高年级及中学生而言,科学文化课的学习任务变重,所学的学科变多。孩子面对日渐繁重的课业压力,很容易产生懈怠情绪。马云飞建议,在面对学习的压力时,不要“怕麻烦”,要有钻研下去的意识。这同“钉子精神”中的“钻劲”不谋而合。培养钻研精神的第一步,就是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学生可以在每一个学科中探寻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不要给自己设限,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学习之初“沉浸式学习”的深度学习体验。正如雷锋所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对于学生而言,把“行”替换成“科”同样适用。

艰苦奋斗,让雷锋精神生根发芽

不同于雷锋生活的年代,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环境,雷锋精神中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或许在很多孩子和家长看来缺乏实践的土壤和必要。

但马云飞认为,现在所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不是让孩子强行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那是对雷锋精神的误读。培养孩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观念,是为了帮助孩子养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识的第一步,便是摈弃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诚然,在有条件的前提下,理应让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但这种富足的生活应该是以满足生活所需为条件的,而不是浪费和攀比。物质是为了人而服务,并不是人为了物质而服务。

因此,马云飞建议,孩子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在有益身心健康的地方消费,多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消费。同时,家长还可以让孩子体验挣钱的过程,例如通过让孩子在参与劳动前提下获得报酬,从小为孩子树立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双手获得财富的观念。

针对“艰苦奋斗”,马云飞认为,对于还未参与社会工作的孩子来说,奋斗意味着劳动。让孩子适度地参与体力劳动,不仅能够培养其“艰苦奋斗”的意识,还可以让孩子掌握生活技能。

很多孩子由于年幼或许不能很好地完成家务劳动,洗碗可能洗不干净、整理房间或许不够有条理。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不必过多地干预孩子劳动,甚至指责,也不用“包办代替”,在必要的环节为孩子做出示范,并予以鼓励。马云飞指出,劳动技能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熟练度的提高而提高,在这一阶段,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参与劳动的实质,是感悟劳动的价值,养成责任心和分担意识。

同时,在孩子参与劳动时,家长可以适当地引导他思考,怎样劳动最高效?劳动的实质是什么?当孩子找到更好的方法及思路时,家长应该予以更多的鼓励。也许孩子在劳动中会遇到“小插曲、小失误”,但恰恰是这样的过程,才能让孩子切身感悟到劳动不易,从而珍惜劳动成果、体谅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