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39期(总第380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求职路上的“三次助攻”
■本报记者 倪秀
《教育导报》2023年第39期(总第3804期) 导报二版

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西南交通大学校园里的海棠花含苞待放。曹帅漫步在校园里,感受着春日美好,一股不舍的情绪涌上心头……再过几个月,他就要告别校园,踏上工作岗位。

曹帅是该校土木工程学院2023届造价工程专业学生。去年11月,曹帅顺利与心仪的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签约,成为班级里第一个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尽早确定就业方向,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练好自己的内功。”回忆自己的求职经历,曹帅归纳了几个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而每一个要素,除了自身努力外,离不开学校的有力“助攻”。

助攻一:生涯规划的“引路人”

“我在大二就确定了就业方向”

考研还是就业?这是每一名毕业生面临的抉择,曹帅也不例外。

2019年,刚升入大学,曹帅和同学们一样,开始憧憬未来的学习生活。虽然才大一,但他已经有了较为长远的规划:“读研后再就业吧,这样选择面更广,平台也可能更高。”最初,他心中有考研的想法,父母也抱有同样的期待。然而,第一个学期下来,他发现专业学习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期末有一门课甚至踩着及格线“飘过”。

考研的决心有些动摇了,未来的方向也有些迷茫:这门课会严重影响我的平均绩点,保研不可能了。考研我能一次成功吗?我是不是更适合毕业后直接就业?

一段时间,这个问题困扰着曹帅。辅导员李雯看在眼里。一次,作为辅导员助理的曹帅完成工作后在办公室休息,李雯趁机和他谈心。

“不能简单地认为考研更好或者就业更好,一定要考量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曹帅一入校就成功申请了辅导员助理岗位,日常工作中,李雯发现他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结合曹帅当时的情况,她建议可以多听一些生涯规划课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慢慢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

那次谈话后,在很多生涯规划讲座和课堂上,总能看到曹帅的身影。他也积极争取与老师、企业代表以及校友交流的机会。大二上学期,曹帅坚定了自己直接就业的目标,而且确定了就业方向:选择偏向工程管理类岗位。

“许多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问题在于方向不明确,如果及早确定方向,就业会顺利很多。”西南交大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黄春蓉说,调研发现,像曹帅这样能及早明确就业方向的学生其实不多。“所以,及早、及时地提供相关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非常重要。”

“哈喽,大家好,关注老董不迷路。”在西南交大,曹帅和同学们都知道这个火爆的视频号。这是西南交大招生就业处对外联络科科长董鹏飞开设的线上就业指导平台。董鹏飞通过实地走访企业、邀请人力资源负责人交流等方式,从青年学子乐于接受的短视频入手,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解答学生们在考研、就业、实习中遇到的诸多疑问。

除了“云端”就业指导外,西南交大还通过在第二课堂开辟就业板块、专题讲座等活动,着力解决学生就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在企业聘请生涯导师,面向学生开设生涯讲座、沙龙、一对一咨询等,确保学生在生涯规划和就业选择上不迷路。

助攻二:专业能力的“加油站”

“我看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在西南交大,为了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行业的新发展,许多学院从新生入学起就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展讲座,与企业联合开展活动,并邀请企业参与教育教学。

大三的一次外出学习让曹帅至今印象深刻。教师带着学生来到一个项目施工现场,实地了解项目实际施工中的各个环节。曹帅深刻地意识到,学校所学和岗位实际的要求差距很大。

这次短暂的学习后,曹帅又在学校的牵线搭桥下,利用暑期前往一家企业的在建项目实习。企业导师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看懂图纸。曹帅发现,比起在学校接触的单一元素图纸,在项目实际的工作中,图纸上包含了土建、给水、排水等要素,还有一些不时修改的备注。

走进企业,深入工作一线,让曹帅真正了解到了行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岗位的能力需求。而这样与企业的联动,只是西南交大为学生专业能力“加油”的一个方面。

学校依托自身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专业优势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在大功率半导体器件领域的产业优势,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载体,共同开展“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应用”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2021年,西南交大—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获批进入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迄今为止,在西南交通大学和中车株洲所的共同培养下,“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应用”新工科专业方向已完整培养了3届本科毕业生,在读本科生已按照自然班建制培养,且已向教育部申报增设“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后续将继续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培养“高、精、尖、急、缺”的功率半导体专业人才。

“我们坚持‘引企入校、到企办学’,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通过学校专业教师与产业专家联合授课,以工程项目需求为牵引,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通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最后一公里’。”在西南交大—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教授宋文胜看来,曹帅所感受到的差距,正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需要深度联动的突破口。

“一方面,通过联合培养让学生接触现场,让学习与工作不脱节;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把就业和国家发展需求联系起来。”黄春蓉介绍,目前,学校已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等多个行业对口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师资培养、实习就业、奖学金设置等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引导企业深入参与学校工程教育全过程,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择业就业,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助攻三:搭建学生与企业的互通桥

“我点对点把简历投给了HR”

“没想到可以直接把简历点对点投给HR,也没想到回复得那么快!”曹帅对自己与中建八局西南公司签约的速度记忆深刻——通过学院与用人单位组建的供需对接交流群,他3天就完成了简历投递、面试和签约。

虽然曹帅行动得很早,但最初的求职路并不顺利。从去年暑期开始,他先后投递了多份简历,都石沉大海。9月中旬,他才在网上给中建八局西南公司投递了简历。

去年9月下旬,陆续了解到其他地区高校毕业生接到这家公司的面试通知,曹帅仍然没有收到通知。正在焦虑时,他了解到学校与企业建立了供需互助交流群。在辅导员的帮助下,他加入了中建八局西南公司的供需关系群,招生就业处的教师在群里介绍了曹帅的情况,企业方看到后很快联系了曹帅,请他直接把简历发到 HR邮箱。9月25日,曹帅顺利通过了面试。27日,双方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如果没有这次点对点的简历投递,我可能就错过这份工作了。”后来,曹帅了解到,网上投递简历由于企业方筛选工作量大,难免遗漏。学校的供需群无疑拉近了毕业生和企业的距离,是他能顺利就业的关键。

与企业建立这样的供需关系群,架起了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互通桥。类似中建八局西南公司这样与西南交大建立供需共同体的企业有70多家。

自教育部去年3月组织实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以来,西南交大建立了“书记、校长等校领导班子成员+学院领导+辅导员+学生就业联络员”的四级就业联动机制。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及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充分调动教学、科研、校友等各方资源,主动与用人单位深化校企合作交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校企人才供需对接长效机制。目前,通过供需对接,学校已向100余家用人单位推荐了近2000名学生。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如何促进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各地各校面临的挑战。“学生的求职路可能困难重重,学校应成为坚实后盾,一方面把学生培养好,一方面架起学生与企业间的桥梁。”在西南交大党委书记王顺洪看来,为学生求职做好助攻,是高校面对就业“大考”的应有之举。

“从普通造价员做起,早日成为优秀的造价师。”对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曹帅已经开始规划。他希望自己能踏踏实实工作,为所处的行业、时代贡献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