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43期(总第3808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青春期亲子难沟通,此“话”怎讲?
——心理学专家谈“与青少年的沟通技巧”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2023年第43期(总第3808期) 导报一版

家长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一向听话、懂事的乖孩子,为什么一进入青春期,突然就变成了敏感、易怒的“小霸王”?

为回应家长困惑,提供教养方法,巴中市恩阳区教育和体育局联合新华文轩家长学校开展了一场“如何与青春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公益讲座。讲座邀请到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分会理事长戴艳主讲,为线上线下的家长、老师们提供了专业的指导。

从幼稚到成熟

“读懂”青春期的孩子

以前那个黏人的小孩,现在总是与你保持距离,好像连话都不愿多说一句。好不容易坐下来说说话,他也表现得像个“刺头”,你说东他偏说西;小学的时候学习很自觉,上了初中一下子就“不爱学习”了,追星、追剧、打游戏却是一样不落;很注重外表,爱照镜子,还常常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让人担心是不是早恋了。……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孩子的言行举止似乎都在诉说着:我的心思你别猜,猜来猜去也不明白。

“疏离是很正常的表现。”戴艳解释道,“在孩子4岁以前,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很高,生活中许多事情都需要家人的帮助才能完成。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与父母关系的亲密性也在逐渐下降。”亲子关系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不管是从亲密到分离,还是从抵触到逐渐恢复、更加信任,都是亲子关系必经的阶段,或早或迟,或激烈或平缓。

而在家长眼中变得“不乖”的孩子也有他们的“苦衷”。戴艳指出:“从幼稚走向成熟,青春期是每一个人必经的路程。孩子的自我意识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我是谁’的困惑萦绕在他们的心中,促使他们用各种方法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开始思考、探索自己存在的意义,无疑是一件好事,与此同时,探索中的冲撞、挫折、反复也在所难免。因为自我认识的发展,青春期的孩子会格外重视自我的独立性,有建立很高自我评价的心理需要。抵触外界批评的声音,只是希望维护内在自我。“他们可能会喜欢奇装异服,做一些天马行空的事,这其实是孩子希望通过彰显个性来找到自己。”戴艳告诉家长,对同伴关系的愈发重视,好像“外人比家人更亲”,同样也是因为孩子更独立了,希望构建自己的关系圈,这并不代表他们在这个时期不看重爸爸妈妈了,看似“无所谓”的态度背后其实是“疯狂在乎”。

“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失望是,在父母眼里我永远赶不上隔壁的那个人,没有什么比不在乎的态度更能掩饰这种失落。”戴艳提醒家长,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人生中独一无二的礼物,爱他、接纳他、认可他,对孩子未来健全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沟通并非命令

谨防陷入沟通误区

很多家长会觉得青春期就像个麻烦期,明明是好的出发点,却常与孩子闹得两败俱伤。戴艳指出,用冰冷的道理代替心灵的沟通是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

为了让家长“感同身受”,戴艳在现场和家长们做了一个“撕纸”小游戏。游戏的规则要求家长们闭上眼睛,不能发问,完全依照指令行事。几轮操作后,家长们展开纸面,相互对比,发现尽管指令相同,但因为理解不同且禁止提问,最终得到的结果也是各异。

“因为我要求大家只能听我的指令,不管对操作细节有没有疑惑,你们都不能提问,所以,大家很难把纸撕成我想要的的样子。”戴艳借“撕纸”小游戏告诉家长,有效的人际沟通不是下命令,而是用语言交流,对方接收不到,说再多也没用。

有时,并不是孩子不想听,而是家长没说清楚。信息看似传递出去,却没有被理解和接收,导致沟通变成了单向输出,不仅得不到积极的反馈,也无法助推具体的行动。戴艳建议,家长在交流时,要允许孩子听不懂,允许他提问、反驳,有余地、有商量地共同决策。

        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家长一方面要适应孩子成长中的变化,一方面要调整好自己的沟通策略,稍有不慎,就很容易陷入沟通的误区,失去与孩子平等交流的机会。戴艳也总结了一些容易踩到的雷区,提醒家长“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随意批评、嘲笑孩子,给他们贴标签,在没有弄清事情前因后果时就妄下结论,归罪于孩子。这样的行为并不会让孩子去反思自己,反而会激发他们的戒备心理,通过“表演”躲避指责。还包括“给予太多的命令或建议”,也就是孩子最讨厌的唠叨与说教,这种话术一般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做出指点,简单粗暴地提出要求。戴艳指出,“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你怎么屡教不改。”“你应该按我说的这样,不应该总是自以为是。”“再不去做等着我收拾你。”等类似的表达,本就没有人爱听,青春期的孩子更不会接受了。

同时,不能轻视青少年遇到的问题是家长格外需要注意的地方。戴艳指出,只是哄孩子,希望快速稳定他的情绪,或是告诉他所纠结的事根本没有意义,有可能会加重孩子此时的危机,父母的意图可能是好的,但如此表述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根本不懂我”。

与孩子互相倾听

以“我向信息”进行沟通

有效的沟通是一句顶一万句,无效的沟通是一万句不如一句,如何在心与心之间搭建桥梁?戴艳指出,“听”是关键。

她将听的繁体字“聽”,拆分为五个部分,借此指导家长们怎样倾听。首先是“耳”,动用耳朵这一器官,聆听和收集信息;其次是“目”,用眼睛观察动作、行为,关注非语言信息;重要的是“心”,耳朵听的话,要经过心,用心感受话语中的感情,设身处地地进入对方的角色来共情;“心”上的“一”则要求倾听时一心一意,把注意点集聚在孩子身上;最后是“王”,意指尊重对方,把此刻说话的人当作国王一样去重视。戴艳指出:“当家长全神贯注地,用眼睛去看,耳朵来听,不用质问和评论打断孩子的发言,尊重孩子哪怕并不成熟的见解,亲子间的沟通就已经成功了大半。”

听到孩子的心声后,如何回应他们?戴艳以“我向信息”和“你向信息”的概念为家长们支招。

一个孩子回家不学习,在网上和同学聊天,一聊就是一个钟头。此时,用“你向信息”与孩子交流的家长会说:“你现在花这么长时间在网上聊天,等会儿作业又要拖到半夜才能做完,第二天能有精力上好课吗?”而采取“我向信息”沟通的家长会说:“你刚刚花了一小时的时间用在聊天上,我很担心一会儿作业做不完,很晚才能休息。”

区别在于,“我向信息”是不带批判性的陈述,是个人对某一特定行为或情况的看法。戴艳指出,当家长客观陈述孩子的行为,并清晰表达自己对该行为的感受时,就不会把多余的情绪信息传递给孩子,更有助于他们做出行动;与之相反,“你向信息”中更多的是对他人的动机、态度或性格的评价,这些评价用在某一件事上往往会以偏概全,容易让孩子滋生出委屈或愤怒,反而要与父母“对着干”。“父母要学会恰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真实的感受,这样的表述能够以爱劝导孩子;给关心披上批评、指责的外衣,孩子往往就看不见了。”戴艳建议家长多尝试以“我向信息”与青春期孩子进行沟通。

所谓的希望孩子“听话”,不应是家长单方面的要求,强势的自说自话,而是找到正确的沟通方式,与孩子相互倾听,用心对话。在这一点上,不能只想让孩子“听话”,家长同样需要学习“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