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43期(总第3808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魔性”社交语言流行,明辨是非才能行之有度
周睿
七日谈《教育导报》2023年第43期(总第3808期) 导报一版

继盘手串之后,近日,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电摇”又成了小学生间的新流行。双腿下蹲,手臂前伸,高频率地做“拉锯式”晃动,这种在家长看来有些“魔性”的动作,成了当下很多孩子热衷的“社交语言”,在小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开来。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一些网络用语、动作手势在孩子中间快速传播,让家长们直呼看不懂、不理解。而在多数孩子看来,玩这些流行梗没有那么复杂的含义,只有一个简单的逻辑,那就是这很酷,我便学了;同学都在玩,我便跟了。因此,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人在玩“电摇”,他们就会跟着模仿。

但在不少家长看来,“电摇”动作不雅观,是一种无知无礼的粗俗行为。家长们担心,孩子年龄尚小,是非辨别能力差,经常使用这类不礼貌的动作可能发展成难以改正的坏习惯,拉低孩子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水准。

事实上,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如果孩子做这个动作只是单纯地觉得好玩,把它作为一种社交语言,家长无需过于担忧。孩子很容易受同伴或环境的影响,对一些在同学圈子里流行起来的言行举止,会产生从众心理,相互效仿。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多,模仿环境也不仅仅是学校、家庭、社会,还有社交平台、网络游戏等,他们在模仿和跟风中跟同伴打成一片,获得认同,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态度。

使用流行梗快速拉近同伴间的距离,你懂我的“梗”,说明我们是同类人,这种“暗号”也是伙伴间的默契。就像很多家长小时候也会在跟小朋友玩耍时喊出从动画片、游戏里学来的,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口头禅”;看《新白娘子传奇》,也喜欢用手做剑,在同学的脑袋上比比画画。每一代人的童年都有朋友之间的交流“暗号”。

当然,如果孩子玩“电摇”是带着嘲讽、挑衅等负面色彩的举动,不分场合、不懂礼节地随意使用,家长则不能掉以轻心。中小学阶段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这类不礼貌的行为可能让孩子形成粗俗的言行,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行为习惯,难以改正,甚至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不文明的行为需要及时纠偏,这就需要家长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去观察和了解孩子,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及时予以引导。

一位小学老师发现班里不少同学喜欢说网络用语、玩“电摇”等网络流行梗,便在班里展开了一次“头脑风暴”,让学生来写一写“探讨网络流行梗”的小作文,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网络流行梗的利与弊,也学会了在什么场合才能使用它。

这个方法值得家长借鉴。与孩子聊一聊他们喜欢玩“电摇”的原因,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情,也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不良的社交语言和动作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不分场合的使用某些动作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在渴望表达、追随潮流的同时,也要多思考,认识到文明举止的重要性,学会规范的社交礼仪,这样才能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

网络时代,这些流行梗常常是一个短期现象,可能很快就会被下一个流行趋势取代,我们无法让孩子生活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只有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他们才能行之有度,家长的担忧也才不会没完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