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基地里的“扁担接力”。(图片由学校提供)
一、体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实施,顺应了育人规律
体劳融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资本论》,他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提出了这一观点。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劳动教育与体育融合实施可以提高人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体育是人类在日常生活的基本劳作中孕育的。现代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已经成为体育精神的标志,而这一运动是古希腊人在祭祀活动的劳作中开创的。在我国,先秦时期的诗歌《弹歌》描述的“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形象地描绘了人类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捕猎的场景。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劳动与体育同源同在。体育项目中,特别是田径项目的跑、跳、掷、游泳和攀登都是从人类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人类认识到这些能力和技术的重要性后,有意识地学习、锻炼这些技能,便有了体育。
正如100多年前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中所写:“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和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精髓在此。
二、体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实施,丰富了课程体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跨学科融合一直是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学习健康知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劳动课程的跨学科融合主要体现在身体活动、能量消耗、意志锤炼、责任担当和健康生活等方面。我们开始实践在真实或模拟劳动场景下的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在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体育老师唐国淋执教的《插秧》课堂上,学生用轮胎做犁、用毽球模拟秧苗,模拟犁田的动作、插秧的劳动。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孩子们的下肢力量和反应力,也模拟了农民插秧的场景,实现了“体劳融合”。在总结交流环节,学生讨论交流,感悟到种植的辛苦,表示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锦江区盐道街小学528校区通过职业体验课程的实施来落实“体劳融合”。为解决学校门口的交通拥堵问题,学校和属地的交通管理部门——成都市交警三分局一起开发了“小小交警职业体验课程”。警官进校园、下班级,手把手教授“交警手势操”,学校组织专项运动会——从入场式开始,适时融入交通元素,让孩子们在活泼有趣的体育活动中体验交警职业,学习交通安全知识,达成一举多得的育人目标。
三、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实施,让教学更有趣和有效
趣味性的活动激发了学习动力。不论是体育课堂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还是劳动场景中的体育运动,都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定向越野跑项目中,孩子们根据地图在田野里奔跑、搜寻,找寻栽种番茄需要的所有用具,找到目标之后完成番茄苗的栽种,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了体育运动和劳动活动。这种适切地融合,自然而然地开展,不露痕迹地渗透了两育,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动力。
融合课程是“双减”落地的有力保障。学校在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中,需要开发大量不同于学科教学的课程内容,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而体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实施的活动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就可以让孩子们动起来、跑起来,课堂上做出劳动成果,体会浓浓的成就感。这样的融合课程达成了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结构的效果。
融合育人使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课程的实施,使得真实情境中的运动技能和劳动技能同时习得和训练成为现实,尤其是训练方法和疲劳恢复更加科学有效,是对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的有力贯彻。在课堂里,孩子们完成有趣的游戏、足量的运动、有效的劳动,我们看到的都是灿烂的笑脸,听到的都是爽朗的笑声,感受到的是孩子们的成就感。在分享环节中,教师适时引导,让孩子们感悟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劳动过程需要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体育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培育也顺势而为,育人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