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57期(总第382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牢记嘱托 勇往直前 更上层楼
《教育导报》2023年第57期(总第3822期) 导报二版

(上接1版)

实现毕业生更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之策,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并使之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是必由之路。

过去一年,全省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着力推动“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改革过程中,不少高校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力度,调结构、强效能、提质量,实现了办学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高校学生“入口旺,出口畅”的良好态势正在显现。

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赓续中国人的精神血脉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市考察,前往三苏祠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他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敬仰、汲取、借鉴,三个关键词意味深长。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一个社会的文明气象,靠的是教育点滴浸润。

四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古蜀文明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红色文化基因深厚。深入发掘、用足用好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意义重大。

近年来,四川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与学校美育工作相结合,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推陈出新,一批批优秀文化课程、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6月2日晚,西华大学艺术大楼大剧场内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四川省2023年高雅艺术进校园——雷波民族音乐专场“新征程卡莎莎”在这里拉开帷幕。

节目以中国彝族民歌之乡雷波的原生态节目为主,经过西华大学等高校专家的打造提升,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既是一次原生态民族民间艺术的享受,也是一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题的生动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民族情感、陶冶道德情操、坚定文化自信。

校内文化活动的“火爆”场面,可以窥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强劲的吸引力。西华大学把校级文化活动“打捆整合”,推出一批深受师生喜爱的高质量文化活动。其中,每年秋季新生入学时举办的“西华秋韵”文艺晚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展示学校美育成果、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相结合,已成为标志性的校园精品美育文化品牌。

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中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等研究机构,挖掘发扬巴蜀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轻化工大学等校分别在蜀锦蜀绣、自贡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掘提炼出非遗的当代价值,不仅构建了相关课程,还发展出了相关专业。

不仅在高校,四川不少中小学校也深入挖掘地域特色、传承传统文化,大力丰富美育形式和内容。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眉山市东坡小学,一首特别的下课铃声响起。伴随这首由苏东坡诗词改编的歌谣铃声,孩子们欢快地走出教室。

近年来,东坡小学探索通过吟唱、朗诵、舞蹈等形式来演绎苏东坡的经典作品,传承东坡文化,并希望学生能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沃土,也是源泉。东坡小学的举措,是近年来四川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校发展内涵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中小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地方特色,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积极推进“五育并举”,努力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