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不一定成为“思想家”,但一定要成为“思考者”,成为有“教学主张”的人,否则,教师专业成长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自觉提炼教学主张,给自己的教学“树立一面旗帜”,有助于实施高质量教学,加快自身成长的步伐,提升专业成长的品格。
一、教学主张的内涵特征
《辞海》对“主张”的解释是:“对于事物所持的见解。”教学主张是教师对教学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是教师对“教学是什么”“教学为什么”“教学怎么样”等基本问题的总体看法,基本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教学理解的格言式表达。一位博士生问导师,自己的论文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写,导师说,当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全部想法时。教学主张也如此,当一个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想通”“拎清”时,可以“立片言而居要”,用概括性的话语来揭示与表达。如江苏省朱志江老师的“让化学课堂教学充满德性的关怀”,如四川省李雪梅老师的“让数学课堂成为闪耀智慧之光”等,都言简意赅,都是自己教学理论的点睛之笔,是召唤人、鼓舞人的教学金句。
2 .教学实践的个性化体悟。教学主张是教师对教学实践富有特色的概括和总结,是《教学勇气》作者帕克·帕尔默所说的“在个人意义上出神入化地理解学科”。如江苏省董旭午老师主张“让语文回家,走生活化教学之路”,就反映了他对语文教学实践的个性化洞察和领悟,体现了他对语文教学理想的期待和追求。
3 .教学问题的哲理性回应。教学主张是一个教师的总体性“教学观”,是对“教学是什么”“教学该怎样”“教学往哪里”等根本性问题的回应、回答和倡导。江苏省陆志平主张是“教学是师生一起学习的过程”,看似十分质朴的大白话,实则意蕴深刻,那就是重视教学经历,重视知识发生。“师生一起学习”,那就要打破彼此地位不平等的格局,建立新型的互学互惠关系,因而体现了他对教学根本问题的哲理性回应。
二、教学主张的价值意蕴
教学主张与教师成长是相互促进。一方面,教学主张的形成是教师成长的“阶段性标志”;另一方面,教学主张的形成过程,反过来促进教师深化和优化教学实践和思考,进而超越自我、迭代进阶,不断收获成长的充实感。
1 .引领教师成为“明师”。顾泠沅说,教学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教学主张有助于引领老师成为明白之人。首先明教学使命。当前,教学主张的形成与完善,有助于引导教师树立“胸怀国之大者”的志向和抱负,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中铸就理想信念,当好学生成长引路人。其次明教学遵循。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国家意志,是对“培养学生什么素养、用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方式培养素养”的基本规定,应成为教师的教学遵循。最后明教学本真。教学的本真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是教师和学生同向发力、同心共赴的智慧旅程。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过分夸大学生主体作用的“主体性神话”,都偏离了教学的本真样态。
2.引领教师成为“民师”。首先是有助于形成对儿童立场的自觉坚守。成尚荣说得好:研究儿童应成为教师的第一专业,“所谓教学主张必须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张,否则,教学主张缺少灵魂,是无目的、无方向的,这样的教学主张必须坚决摒弃。”其次是有助于形成对儿童生活的自觉关照。《中小学管理》主编孙金鑫说:我们要用更易于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新话语体系,“以更贴近这些小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引领他们走向更加幸福美好从容的学校生活。最后是有助于对儿童学习的自觉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如果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
3.引领教师成为“名师”。首先名在“特”。教学主张是教师在独特的教学经历、教学探究、教学感悟基础上形成的见解和思想,是一个形成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必然打上“独特这一个”的印痕,必然催生“属于自己的句子”。其次名在“高”。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教学主张就像统兵之帅,对课堂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语言起统领指挥作用,这种克服教学碎片化的系统整合,无疑把教学推向一个新高度。最后名在“实”。教学主张的凝练不是哗众取宠,名不副实,而是求真务实,是向上飞扬、向下扎根,是“朝规律靠拢、向规律求真、用规律照路、借规律成功”的孜孜以求。
三、教学主张的生成路径
1 .教学主张源于实践的积累。实践出主张,教学实践的不断积累,是教师形成教学主张的丰厚土壤。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常常为实践所“倒逼”、实现行出由衷的“转向”。她说,如果以前说“我是教语文的”,那么,今天应该说“我是用语文教人的”。在“教语文”的行为中,“语文”以及“教语文的人”自然会被放大;而“用语文教人”,则会出现一个大的逆转,这时候,它所指向并且作为目的的对象不再是“语文”,而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生长与成长。
2 .教学主张行于理论的引领。马克思曾说过的一句话:“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让现实趋向思想”,是中小学教师优化教学实践、形成教学主张的必由之路。冯卫东老师在《教学主张论》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李吉林老师所在学校的小学音乐教师黄美华,在认真学习体悟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中,“长”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主题性文化情境音乐教学”,使音乐情境教学、情境课程取得突破性发展,黄老师也因此成为特级教师,跻身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之列。因此,教师必须消除对理论“傲慢”与“疏远”的心态,自觉保持实践与理论的“对话”,只有这样,教学主张才能在理论引领下不断丰富和完善。
3 .教学主张成于反思的自觉。教学主张的形成与完善,是“实践-读书-思考-总结”的过程。它始于“实践探索”,行于“读书思考”,成于“总结反思”。笔者初入职时,追求自己“教”的“成功”与精彩,认为“教学即成功”;成长过程中,又追求学生分数的提高,认为“教学即成绩”;后来在反思中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偏见与局限,提出了“教学即成长”的教学主张,主张“让课堂教学成为引发学生走向体验与探究的空间”。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体现了笔者对教学价值认识的深化与教学境界追求的升华。许多老师在“总结反思”这个终端环节长期没有实质性突破,导致教学主张难以形成,专业成长徘徊不前。因此,教师要自觉借助反思,不断突破原有的经验框架,形成新视野,走向新境界,概括提炼出体现育人规律、促进自身成长的教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