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120期(总第388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创新心理学研究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四川省心理学会成立60周年学术会议侧记
■本报记者 夏应霞 实习生 高源翎
《教育导报》2023年第120期(总第3885期) 导报三版

“学校心理学视域下基础教育学生学习力提升”分论坛认真倾听的教师们。(黄建军摄)

12月1-4日,数百名来自省内外的心理科学工作者和心理学爱好者、心理健康教师齐聚成都师范学院,参加主题为“心理学的传承与创新”四川省心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主题学术会议和11个分论坛报告会。会议期间,省心理学会与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心理学专委会联合举办了“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与服务”专题会议,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指明方向、提供策略。

心理学研究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支持

“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一直以来在促进人类精神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都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唐安奎表示,“厘清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学所面临的新问题,创新心理学学科研究,丰富研究成果是我们不可推脱的责任,围绕‘心理学的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正是积极响应‘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学科建设’的号召,落实中国心理学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学术自觉和责任担当。”

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方晓义从为什么开展全国普测、怎样开展和结果三方面,作“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报告。在方晓义教授的领衔之下,一项涉及23个省(市)、2054所中小学校、12万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通过全国中小学生健康监测云平台进行。该调查把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划分为20个分类,由 AI+咨询师回答常见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由 AI+咨询师共同回答。“我们提供了‘ AI树洞’,利用 AI理解,共情学生倾诉,并给学生支持。”方晓义介绍。

方晓义领衔的研究显示,75%的中小学生适应良好,但有13%的中小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适应不良情况,东北和西北地区危机问题占比较高。没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大多数(58%),有一个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25%左右,有两个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7%左右。

另外,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教授罗跃嘉作关于“脑与情绪”的主题报告,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连榕作题为“在家校协同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报告;甘肃省心理学会理事长、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周爱保作“自我心理与客体关系研究”的报告;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靳宇倡从“数字化时代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挑战”的角度阐述了新时代心理学的人才培养方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陶沙和成都师范学院教授李小融带来了最新研究分享与学会发展思考。此外,成都市教科院心理与艺体教育研究所所长曹璇分享了“新时代区域性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成都实践”;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分享了区域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特色发展方面的尝试和经验。

学生学习力的提高需要多方配合协调

此次论坛中,近百名心理学科研人员、医生、在读研究生、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就11个主题进行了交流和汇报。“学校心理学视域下基础教育学生学习力提升”是其中一个普通教师参与得较多的分论坛。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会学习”作为学生自主发展领域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提高学习力,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学习力的系统观由动力系统、能力系统、方法系统、调适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四个子系统分别解决愿不愿学、能不能学、会不会学以及能否调节学的问题。”成都市新津区教育局党组成员、新津中学党委书记张崇洪认为,学习力的提高不能只依靠单方面的努力,学校、家庭、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等各个层面需要协同发力,才能最终得到满意的效果。

调查显示,“学习效力不高”是当前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情况。学校论坛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时,要根据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法。此外,课外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更适应当下的大环境。“我们要引导教师转变思想,明确少讲精讲、提升学生学习力是关键。”成都市特级教师、成都市新津区实验初中校长鲁莉说。

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学习力?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冯志净认为,提高学习力的一项必备的技能是做好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管理,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将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时间做高效的事情,同时要主动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增强。

大多数教师认为:教育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政府,都要明确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和任务,制订方案,形成教育合力,为青少年的学习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抑郁不是“矫情”,青少年抑郁不能忽视

在这次心理学前沿领域的“饕餮盛宴”中,“青少年抑郁障碍康复的家-校-医的协同配合”分论坛的交流受到关注。

“防治青少年抑郁症的前提是正确认识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心理病症。首先要明确抑郁症是一种病,而不是所谓的‘不努力’‘脆弱’。”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王德燧认为,抑郁症的发生通常会出现相应的心理症状、躯体化症状、认知症状和睡眠症状,例如持续性的心情低沉、兴趣丧失等。

青少年患抑郁症的原因是多样的,可能和家庭环境、个体特质和学校学业负担有关,其中,遭遇的不良经历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包括父母离异、校园霸凌等。在这样的经历下,青少年很容易产生情绪、人际关系、学业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出现抑郁倾向,如果不及时调整,则很有可能发展为抑郁症。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心理疾病,抑郁症一旦出现在青少年身上,不仅会对其心理产生负面作用,也会引起免疫功能下降、日常社会交往出现困难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做好抑郁症的预防工作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如何有效降低抑郁症发生的可能?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家-校-医共同协作,以此产生合力,共同降低抑郁症的发生率。例如在家庭层面,家庭成员要给青少年营造出和谐的家庭环境,学校层面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医院层面要根据青少年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与此同时,“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专业培训与工作指导、加强与民政部门合作都是重要的方式。”广元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侯飞翔认为,只有及时进行经验交流,才能以更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应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

探究德育心理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德育心理理论与实践”分论坛由四川心理学会德育心理专委会主任、教授杨其勇主持,5所学校和幼儿园负责人交流了做法和看法。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报告会上,大邑县实验中学校长张家智分享了该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他强调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角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学校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不仅在学业上有所提升,更在情感和社交技能上得到了全面发展。

四川天府新区美岸小学校长肖冲展示了“美好教育”的故事。他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日常教育中融入德育元素,以及这些方法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温江区实验幼儿园园长彭海霞的报告则专注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该幼儿园的“三维场域模式”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涵盖了情感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一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的改革,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德育处主任贾玺和成都市第十四幼儿园王亚丽分别就德育活动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提出了创新见解。

5个报告突出了德育活动在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这些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方法,在实施德育活动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参会专家普遍认为,德育心理学在当前和未来的教育体系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德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