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120期(总第388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心育重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教育导报》2023年第120期(总第3885期) 导报三版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服务和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增强动能的关键一环,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工作重心。在11月26日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举办的心育课程建设论坛上,研究机构、医疗机构、中小学校、家长等代表,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入研讨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实践:仅有心理健康课是不够的

“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行为,每个老师都要有发现学生情绪的眼睛,心理健康课也远远不能满足心理健康需求。”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党委书记、集团总校长易永伦表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

易永伦介绍,近年来,该校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联合,探索形成了培育初中学生积极心理的“五维四径”理论与实践体系,实现传统单一心育模式转变为全面参与、全学科覆盖、全方位活动、全过程管理和全体系融合的“五全”心育新样态。该校尤其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活动、融入各科教学,比如在历史学科中,坚持十多年组织学生撰写家史,“家国情怀就是重要的心育力量”。

在课例展示中,树德实验中学语文教师郑少娟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八年级上册的传记写作教学。家庭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初中生正值“身心剧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被称为“心理性断乳期”,表现为与家长沟通难,崇拜他人却对自己的亲人视而不见,处于渴望独立与保持依赖相矛盾的阶段,与父母的关系往往比较紧张。郑少娟以“为家人作传”,通过采访家人、细节描写、夹叙夹议等方式,串联起沟通与辨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美好的能力。

“幸福的老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易永伦表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幸福感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十分重要,学校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增强老师对学校的归属认同,不断提升其作为本校教师的幸福感。“集体就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要以一个幸福的集体给孩子以成长的营养。”她说。

专家观点:让孩子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

“传统心理健康工作做窄了。”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表示,传统心理健康工作强调的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极端事件的危机干预,而心理问题预防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更为重要。

张鹏团队分析了全国200多个学生自杀案例,他们大多“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因为这些学生与社会、与群体产生的关联太少”。在积极心理视角下,为更大的群体服务是群居动物的天性,而人类进化出不同的优势和天赋,人与人之间一定是合作互补的。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被美好未来和为群体服务的大爱召唤。与传统心理学关注问题、病态和缺陷不同,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个体的优势、发展潜力和积极品质,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培养积极情感、积极思维和积极行为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如何培养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人们是不可能通过知识和道理变得幸福。孩子如果没有体验过生活的美好,你告诉他未来的生活很美好,他不理解。”张鹏提出,要以体验导向,建构真实的、有成就感的生活。“未来的信心需要当下的体验和建构,一定要让孩子在当下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

对此,张鹏十分赞同树德实验中学“以丰富的第二课堂,让校园生活充满激情和想象力”。“对于家长来说,能不能每隔两天晚上不要学习了,带孩子吃个火锅;周末不要总是上辅导班了,带孩子出去多走走看看。他得有生活的感觉,才能对未来有信心。”

家庭视角:成为助力师生健康发展的同盟者

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第二期领航校长、原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学校校长王羽提出,要让家长成为助力师生健康发展的同盟者、同行者。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人一个人的一生。”王羽用《习近平著作选读》中的话语与大家共勉。

王羽表示,改变家长观念其实很难。怎么办?她所在的学校选择从细节着手,从小事做起,引导家长增加、减少或者改变一个动作。例如,让家长每天陪孩子运动15分钟;每天问问孩子“今天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

该校将家长会改为“师生发展家校研讨会”,引导家长从听讲转变为积极参与讨论;将家长信箱改为了家长智慧热线,引导家长积极给出意见和建议。“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怕问题。只要我们能改变一点点,就能一点点地改变问题。”王羽说。

医教结合:共同护航心理健康

北京师范大学校医院精神心理门诊医生余倩介绍,《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 .28%,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的患者曾因抑郁休学。在青少年抑郁症原因分析中,排第一二位的因素分别为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

余倩表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医教结合等方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

医学与教育的结合方式主要有4大类。一是跨学科合作——医学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合作,结合医学和教育的专业知识,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全面支持;二是数据共享与分析——医学和教育领域共同收集、分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数据,为制订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依据;三是培训与教育——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医学培训,提高其识别、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能力;四是识别危机闭环干预——建立危机干预小组,开通医联体绿色转诊通道,使得危机干预形成闭环管理,在校医院完成复诊及康复治疗。

医教结合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一是目前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求;二是医教融合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三是部分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存在认知误区,影响了医教融合的实际效果。余倩表示,希望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导下,医教结合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实现更多作为,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