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122期(总第388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记一次关于“学生事大”的分享会
■本报记者 王浚录
记者观察《教育导报》2023年第122期(总第3887期) 导报三版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干部、教师谈“学生事大”教育理念的分享会。

日前,由四川省教科院、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主办的四川省第31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学术研讨会举行。在研讨会的学校管理主题分享会上,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围绕“学生事大”的主题进行了分享,给与会者以启迪。

◆学校为教师做好专业服务

“教育要关注的实在太多,但只有真正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学校的思想、文化才能落地生根。”开场发言中,川大附小党总支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沈勇说,对于川大附小而言,就是4个字——学生事大。

“坚持‘学生事大’,就是要坚定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导处主任雍俊补充说,培养学生“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就是要进一步地思考如何把这些思想、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和实践中去。落实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难题。对此,教务处着眼于系统建构评价体系,就是“从评价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的改革需要依靠教师。雍俊说,学校从教师发展的“师道上好”系列课程来着力教师专业成长,破解教师队伍年龄、层次等结构性发展难题。“学校中层要做什么呢?”雍俊说,首先,要思考如何高质量地把学校的决策部署落实到教学的具体工作中去。其次,要思考如何为老师教学提供服务,而不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管住教师。最后,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撑,打铁还需自身硬,每位中层干部在分管学科上要有一定的学术见解。

雍俊认为,学校中层干部要基于育人价值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我们的常规是什么?常规固然是这个行业的一些常识、规矩,但在新时代,一方面是规律,我们要对符合川大附小儿童真实成长、符合川大附小教师真实工作的规律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创新。“例如,在进行基于育人价值思考的教学常规改革中,出现了效率与形式的问题,我们就放手让教研组的老师去尝试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后进行推广,老师也得到了成长。”

◆“72行课程”为师生成长搭台

该校德育处副主任殷秀娟认为,从育人价值的视角来审视学科育德、实践育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德育工作的应有之义。川大附小的“模拟72行综合实践课程”,就是从一个学生喜爱的活动发展为一个融合育人的高品质课程。

“我们聚焦‘学生事大’,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取向,分年级构建了“72行课程”,搭建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强化五育并举的合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殷秀娟说,“72行课程”从2000年开始,举办了14届,学生在课程中寻找一个岗位,模拟一个角色,体验一分成长。该校德育处既注重系统思维谋划构建,又小处着眼、细处入手、实处发力,赋能课程实施。

“72行课程”如何持续推进?殷秀娟说,一是明确“发展之需”,建模德育实践活动的流程,指导教师、家长和学生按流程开展工作、进行学习,明确阶段任务目标和路径。二是要搭建“用武之地”,在实施年级教育时,给予组长更多空间去创造特色年级文化,发挥主观能动性。三是要化解“后顾之忧”,尽力为老师消除发展路上的“拦路虎”,协调各部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上下贯通、条块协同的格局,实现管理与一线、学校与家庭的“双向奔赴”。

殷秀娟也表示,在实际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全员、全程、全学科、全活动地进行,不缺一人,不漏一时,还存在一定困难。但是,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促进教师发展和家校协同发展的整体提升程度作为学校发展和进步的标准,在不断厘清要素、优化结构、规范程序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共性与个性的柔性兼顾,可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有利于发挥学校“自组织”的力量。

◆从育人视角开展教育活动

“学校、班级的每一次教育活动都不应是为活动而活动,而应该从育人价值的视角来审视教育活动,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取向,把教育活动开展成融合育人的高质量的课程。”语文教师兼班主任邢健飞说。

早在上学期末,在德育处的指导下,班级就确定了这次“72行课程”的主题为“创新科技体验”。结合该主题,在暑期开展了项目式研学活动。研学活动点燃了学生探索科技奥秘的火焰,在课程筹备中,邢健飞和同事以“年级统领、班级联动、学科融合、家校协同”的形式来打破以往固有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模式,把活动的准备过程融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孩子们在这些课程中提前体验未来的生活,并在‘实践’中学,在‘操作’中学,在‘生活’中创造,从而获得了真实成长。”

“学生事大”这一基本立场,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也体现在学校教师的每一个教育行为之中。

“教室的讲台都是放在教室前的角落里的。老师们都知道,三尺讲台是老师的主阵地,如果放在黑板正前方,上课会更方便,更顺手。但是,我们从学生需求出发,把讲台挪到了角落,把黑板前的那块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在那里汇报学习成果、组织班级活动、进行演讲、表演节目……它成为了学生们展现自我的舞台。”邢健飞说,留出这样的空间,也让老师更自然地走到学生中间去,也就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分享会最后,沈勇总结道,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这样的教育家精神在学校的落地生根,就是秉承“学生事大”的教育初心,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力量,尊重规律,促进师生真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