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期(总第389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学科融合:“三新”背景下的教学新样态
■许大成
专家视角《教育导报》2024年第1期(总第3896期) 导报三版

■许大成

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把“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实施教学改革的重难点,在“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中,又强调要“强化跨学科综合教学”。《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在命制试题时,从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完整性出发,“从学科内容上进行融合,凸显对复合能力的要求。”由此可见,我国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积极倡导以跨学科为特征,以综合思维为内核,以发展素养为目标的学科融合教学。要把国家政策转化为教学实践,需要一线教师拥有教学大视野、育人真情怀,更新教学理念,在不懈探索中积累实践智慧。

案例  学科融合的实践样态

一朵具体的花,胜过一千种道理的抽象言说。我们不妨先从案例感受学科融合的模样。

案例1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矛盾观中学生最容易学习的知识,但如何讲出知识背后的思想和方法,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是需要深入探索的教学问题。为此,备课组引入古诗词,创新教学设计:(1)激趣导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引用频率最多的是哪些内容?(2)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这一内容如何体现矛盾普遍性的内容和要求?(3)紧扣“难全”和“但愿”两个关键词,描述你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态度,发表5分钟演讲。

案例2 .一位生物老师布置的研究性学习作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循环再生;“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蕴含赞美生命,呵护生灵。请以“我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智慧”为主题,研究和探索100句古代诗词中的生物学道理。

案例3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在说明高考评价的“综合性”时,以“关于某工厂选址”为例,试题的回答需要“综合考虑气候特点、环境保护、地方资源、人力资源专业技术、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上述3个案例分别是不同学科在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中的融合。案例1通过哲理与诗情的融合,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诗歌欣赏中领悟哲学智慧,获得人生启迪。案例2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中,全面发展、主动成长。案例3涉及地理、生物、化学、政治等不同学科的内容,体现了高考在核心价值引领下对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的全方位考查。从三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科融合是以一门学科内容为中心、其他学科辅助的主辅型融合,也是以生活话题为中心的多学科并列型融合。但无论怎么融合,学科融合的初心是坚持学科育人和发展核心素养,载体是真实问题与真实情境,实质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维度知识和系统化思考,进而赋能教学,实现1+1>2的育人效果。

价值   学科融合的时代意蕴

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指出:“我极力主张这样的解决方案:必须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各自为营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动性。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在发展核心素养的“三新”背景下,学科融合具有丰富的教学意蕴。

1 .在学科融合中顺应科学之真

在当代,学科之间的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科学正从小科学走向大科学,它不是仅仅在实验室中生产,而是更多的部门协作共同研究的结果。人才作为实现学科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载体,是真正推动学科交叉,促进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的资源基础。从这个意义看,学科融合是实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自觉回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逻辑。

2 .在学科融合中生成育人之善

花瓣里没有花,碎片化的知识里没有核心素养。学科融合秉承“整体教学、融合育人”的理念,通过挖掘和绽放学科知识对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效应、深层意义和丰富价值,实现学科教学从“教知识”向“通过知识教人”的转型,它运用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的整体性知识照亮人生、引领人生,让知识成为学生主动发展、融合成长的指导方案。

3 .在学科融合中彰显跨界之美

作为课程重组和教学创新的方式,学科融合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好学科边界的打开与坚守的关系,自觉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化倾向,教学中既“守得住”,坚守学科的独特价值,避免“去学科化”,又反对学科孤立,让不同学科“合得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课堂的互通和共建,目标的同向和共育,在融合中彰显不同学科的跨界之美。

策略   学科融合的基本路径

学科融合魂在“育人”,根在“学科”,难在“融合”,贵在“得体”。要务实高效地推进学科融合的常态化实施,提高学科育人的整体性和实效性,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坚持学科育人立场。学科融合以分科教学为“框架”和“基石”。无论哪种学科融合,都要依据学科标准,依托学科内容,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否则,学科融合就会在教学中流于虚空,变成花架子。以高考为例,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背景是时事政治,尽管时事政治给了作文立场和方向、格局与视野,但作文“姓语文”,不能让学生把作文写成是政治主观题。再如,政治学科可以运用数学知识作为辅助性工具,其目的是更好地发展政治学科素养。

2 .设计真实话题情境。学科融合一定建基于生活,凝聚于项目或任务,它以价值为引领,以情境为承载、以问题为聚焦,以大单元为实施单位,以任务驱动为过程推进。类似于“工厂怎样选址”“对待人生困境的正确态度是什么”“人文中的自然科学”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以大单元、大观念为指导,创设超越学校场景的问题情境。在情境与生活的关系上,创设“真”情境,提高学生解决真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与知识的关系上,创设“大”情境,在问题解决中促进学科知识的关联与整合,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在情境与学生关系上,创设“活”情境,借助项目、议题、任务等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发学生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与改进。

3 .理性对待“分”“合”关系。学科融合是教学的创新,但不是教学的全部。要坚持“非必要毋融合”的原则,做到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宜分则分、宜合则合。不同学科及其内容的融合度是不相同的,有的是多点融合,有的是单点融合,有的是不适合融合。教学中要实事求是,科学把握,既不能排斥学科融合,又不能把学科融合庸俗化为学科凑合、生拉硬拽。要坚持“教学即研究”的科学态度,在备好本学科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和价值性,科学探索学科融合的呈现方式和实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