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4期(总第389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锦江实验区调研活动举行——
以“劳”赋能 “融”出未来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教育导报》2024年第4期(总第3899期) 导报三版

2023年12月14日下午两点,在棕榈树下、冬日阳光中,一堂主题为“包‘萝’万象美‘卜’胜收”的劳动课在成都市锦江实验学校劳动实践基地艺园户外教室开讲。

“孩子们,之前中午在教室和你们一起吃饭时,发现许多同学不喜欢吃萝卜,会把萝卜倒掉。但萝卜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还能给我们补充许多微量元素。……”课堂在户外进行,用于讲课的电子黑板,放置了烹饪用具、原材料的桌子早已提前摆在一个小树林里,胡玉铃老师手持话筒讲课,五年级的孩子穿着围裙、戴着口罩、站列整齐听课。上课开始,胡玉铃围绕“如何让孩子们爱上萝卜,改掉挑食的坏毛病?”的驱动性问题,对标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要求,带领孩子们开展了序列化的劳动教育项目学习。课堂的主体部分,孩子们用自己种植的萝卜,制作出一道道家常菜。凉拌萝卜丝、樱桃萝卜、青萝卜汤、酱炒白萝卜、糖醋萝卜……孩子们端出丰富菜品,请前来听课的老师品尝,还想出各种推荐词进行“推销”。

这是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锦江实验区调研活动的一幕。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顾建军教授等专家走进锦江实验学校开展项目调研。锦江区各学校劳动教育分管行政人员和教师共计100余人参加活动。

教师

用劳动解决学生挑食的问题

“学会食物营养搭配,在提升烹饪技能的同时,让孩子们体会一日三餐来之不易,从而解决挑食的问题。”课后,胡玉铃老师结合课例,向与会专家和教师分享了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结合校情、班情,落实劳动课标,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经验和做法。

胡玉铃说,《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5-6年级学生“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2-3道家常菜。参与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盘的完整过程”。在这节课之前,针对萝卜的种类、营养价值、栽种及收获方法,孩子们在前期项目式学习中都进行了探讨。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烹饪萝卜菜品的方法,小组合作,安全、有条理地完成美食制作。难点则是:通过劳动实践,转变对萝卜的认识,逐步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

课堂所用萝卜是孩子们在劳动实践基地种植、收获的。课上,胡玉铃点开视频与孩子们回顾了养护萝卜的过程。“看来,劳动能够带给我们快乐、带给我们成就感。那你们还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将它们变成美食吗?”这一问题导入了烹饪的实践环节。

胡玉铃提出了3个烹饪要求:①分工合作,完成时间15分钟以内,包括菜品的制作和宣传形式的创意。②每个小组设有安全员,监督组内成员的用火和用刀等安全。③随时保持台面的干净整洁。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为“我是小小推销员”。每个小组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推销,推销的孩子要说出菜品的优势。每个小组派两名同学尝一尝其他小组的菜品,大家从色、形、味三个维度进行打分和投票,得票最多的一组分享经验,得票少的小组总结教训。

学校

以时间为序、以学科为纲开展劳动教育

在课后的交流会上,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晁宁介绍了学校通过“顶层设计劳动课程、完善课程实施路径、开发项目落实内容、健全机制全面保障”四个环节推进劳动课标在学校落地的具体做法。其中,通过“传统节日+长周期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方式,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劳动实践活动,实现价值体认;以学科为纲,梳理劳动教育元素,开展课堂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设计方案实施,两个案例得到参会人员和专家的赞许。

一是“小土地大价值”项目式学习活动。“小”指的是各班开展生产劳动的自留地面积小,仅为6平方米。“大”指的是创造的经济价值、育人价值、社会价值大。学生通过学校的“三趣园”智慧农场种植向日葵获取公益基金,为结对帮扶的甘孜州炉霍县二完小三(4)班学生定制衣服。“小小的自留地,孕育出的不仅是向日葵,更是学生的劳动之美,责任担当之心。”晁宁说,在本项目中,学生通过序列化的项目式活动,形成了丰富的创意物化资料。其中包括:学生自主设计、定制衣服,自己动手绘制,最终为远方的朋友寄出独一无二的礼物。活动中,学生写出项目方案与计划书,与炉霍县学生书信联系,并为他们制作火锅底料等。

二是文创集市。“三趣园”劳动场域产生了辐射效应,老师带领学生完成农作物的生产、售卖与分享,拓展到文创产品的制作,包括客户调查、定价、议价、售卖等。这一项目式学习,全学科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开展客户需求调查(语言表达),文创产品的定价(数学实践),文创产品的学习与制作(美术与科学)等项目式学习子项目活动。在序列化活动中,借力学科融合促进学生创新创造。

晁宁说,比如针对“给设计的文创产品合理定价”这一问题,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生活观察、市场调查、成本计算、收益运用等数学、语文学科知识,综合分析“消费者”的喜好、消费能力等问题,根据消费人群,制订销售计划,将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的生活场景、生活经验相结合,提升孩子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以劳增智的目标。

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研员赵洋洋以《教研赋能教学项目落实课标》为题,汇报了锦江实验区落实劳动课标的实践探索以及阶段成果。她介绍,在顶层设计上,锦江区教育局对劳动教育各项任务进行分解,落实任务负责单位和时间点,明确阶段工作目标,建立了3个劳动教育中心、16个区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9个区外基地,制定了锦江区劳动教育评测指标体系;在团队建设上,形成了“名师领路、种子教师学本领、基地校领航、课题组领衔、教研组长管领、中心组带领”的局面和区、培训班、名师工作室、学校“四级”教研体系;在项目推进上,形成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框架,在“素养导向下的劳动项目设计和实施”中出现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专家

劳动教育有“四态”

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顾建军高度肯定了锦江实验区的工作。一是看到了劳动教育的“四态”,即学校劳动教育的生态、劳动课堂教学的样态、劳动教师的形态、孩子们在劳动教育中的神态;二是劳动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在锦江区得到了良好的构建。这一点从锦江实验学校自然的劳动环境、真实存在的劳动必修课程安排、劳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等方面得到印证;三是学校的课例和汇报反映了锦江区在劳动课程实施中很好地理解了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体现了劳动课标的指导,做到了在国家课程框架之中有序地往前发展,避免了随机化、简单化、碎片化和去化的现象;四是学校在自然情境中进行劳动教育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这堂课中学生们的精气神、儿童的本真、儿童的本性充分地得到了释放,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多么值得我们老师去保护和爱护。”顾建军评价道,最后他从目标定位、任务设计、问题驱动、劳动评价四个方面对现场课例给予了细致的专业指导,让全体参会教师收获满满。

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管光海、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课标组成员孟献军,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韩青、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室主任梁烜4位专家在线上全程参与,并对本次活动给予了点评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