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5期(总第390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各就其位 稳步推进,让家校社协同育人走深走实
■邓学良
《教育导报》2024年第5期(总第3900期) 导报二版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以及《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落地,我国进入“依法带娃”和“协同育人”的新时代。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育人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尤为重要。

政府积极主导,为协同育人奠定认知基础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政府和学校应该承担起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的任务,在宣传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家长解决认知层面“知道”的问题。

首先是经费保障。政府应当制定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规划,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其次是搭建平台。各级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督促建立区(市、县)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等组织,统筹协调本地资源,有效推进当地家庭教育平台建设。

第三是播撒种子。做好市级、区县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培训规划,在学校教育系统、街道(乡镇)社区系统培训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对学生家长、社区居民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观念、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新时代家长的素养水平,为协同育人奠定认知基础。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组织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在各地开展以“家庭教育新理念”为主题的系列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有效地指导家长关注孩子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建设“示范性家长学校”,以此为载体,发挥家庭教育培训指导中心的优势,为老师、家长和学生提供各种培训和交流的机会;每年评比表彰“优秀家长学校”,推动家长学校的健康发展;组织一支理论与实践结合、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的高素质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在心理健康、法治教育等多个领域,为当地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师,发展和培训家庭教育志愿者,并根据家庭教育工作要求和不同对象的特点,制订家庭教育指导师和志愿者的业务培训计划;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设立家长热线等,帮助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满足家长对育儿知识的需求;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

家庭主动参与,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双减”政策实施两年多时间,各级政府部门纷纷提出“把时间留给孩子,把空间留给家庭,把作业留在学校”的要求。在政策的强力干预下,孩子放学后、周末的闲暇时间增加了。如何合理规划这些时间?选择什么样的项目亲子共同参与,让孩子的课余生活过得有价值?成为考验家长教育素养与智慧的课题。

家长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家庭、适合孩子现状的活动,用深度参与的体验方式,解决家庭教育中如何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构建平等和谐亲子关系方面“做到”的问题。

家长可以将体育运动、家务劳动和亲子活动作为丰富孩子课余时间的重点。比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跑步等体育运动,老少皆宜,对运动场地的要求不高,又有互动性、竞争性,可以让孩子在运动中锻炼身体、结识朋友、发现和培养兴趣、学会团队合作、学会正确面对输赢。

家务劳动能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长的包办代替之下,缺乏劳动概念,动手能力不足,这就需要家长用心去筹划,让孩子在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自然生长出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本能地参与家务劳动的愿望与能力应该是自然增长的,但却常常被许多父母以“添乱、帮倒忙”的理由给拒绝了,这是造成孩子家务劳动意识与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建议家长充分利用孩子跟着父母学习洗袜子、摆放碗筷、择菜洗菜等时机,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哪怕孩子动作慢一点、做得差一点,也一定要给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各种家务劳动,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成为能够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能独立生活的个体。

除了体育运动和家务劳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也能增进亲子关系,促进亲子间的沟通与理解。周末和节假日,还可以与其他家庭结对(5-10个家庭为宜),由父母轮流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山川河流的季节变化,体验广阔天地里动植物的生命轮回,从而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社会多方支持,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作为协同育人的主体之一,社会如何对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各部门组织如何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项目菜单,参加到各种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用参观体验的方式,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补充。

一是社区玩伴补充。学校主要是孩子学习书本知识、参与常规体育锻炼的公共大空间;家庭主要是孩子起居生活的个人小空间;而家庭所在的社区,则是介于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一个中型空间,为孩子的人际交往、社会化体验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孩子通过学校中的同学关系、生活中的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形成一个空间距离适度、人际关系熟悉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社区儿童社群等互动形式,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以同伴力量完成儿童社会化的有效补充。

二是场馆资源补充。学校、家庭与社区的教育资源各具特点,各有功能。让孩子多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艺术馆、工业制造基地、农业生产基地等开展研学体验,是开阔视野,弥补学校、家庭教育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培养其创新创造意识与能力的有力措施。

三是规则底线补充。学校、家庭的教育多是和风细雨的,而现实社会却是制度严密的。在规则制度范围内,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一旦越过制度框架,破坏规则法律,则必然受到法律法规的惩处。所以,通过警察、法官、律师进校园等形式,开展法律法规的常识讲座,让少年儿童懂得法律常识,建立“法律底线不可逾越,触犯法律必将承担后果,受到法律制裁”的规则意识非常重要。

只有家校社各就其位,主动增强协同意识,挖掘自身资源,积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与服务,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才能更加完善。

(作者系四川省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成都市家庭教育促进会副会长、成都市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分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