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9期(总第390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从尝试到常态
——推动国际理解课程落地的学校实践
■成都霍森斯小学 曾霞
《教育导报》2024年第9期(总第3904期) 导报三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求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为成都市和丹麦霍森斯市缔结友好城市之背景而建立的公办小学,成都霍森斯小学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课程开发和教师队伍建设两大抓手,将五育融合的思想贯穿始终,确立“空间即课程、生活即教育、世界即课堂”理念,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实践。

一、课程目标回归“立德树人”

国际理解课程的目标要站在学校整体课程框架和育人格局中来,避开形式化、碎片化、浅表化的误区。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国际视野、全球眼光、开放包容”的世界小公民。通过国际理解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尊重并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能够对异文化持有宽容的态度、有身为地域、国家、地球社会一员的自觉性、为地球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积极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在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提高他们运用国际交流语言的能力与国际交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其将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体系体现全方位“协同育人”

学校围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依托课题引领,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3大领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覆盖人生存与发展的全部空间和领域。以立足中国、读懂世界、合作共生为课程的核心理念,从人人和谐、文化解码、环境探秘、规则解析4个维度开发了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三、课程内容立足“五育融合”

从时代需要出发,立足“五育”,寻求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创新,形成了包括国际理解专题课程、学科渗透性课程、实践探究性课程的更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课程结构框架。覆盖所有年级、班级,由专任教师授课。确定了国际理解专题课6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以“文化解码”单元为例,一到六年级的学段主题分别为“我的学校、高新符号、成都之美、西部之窗、爱我中国、放眼世界”六个层级,让学生有梯度地从认识故乡到放眼世界,逐步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

四、课程评价体现“多元包容”

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高的评价体系,决定了评价工具与方法需多元化和多样化。一方面,我们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不再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具体内容包括行为观察、情景测试、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等,把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实行多元主体的评价,学生本人、教师、学校和家长都是评价的主体。

五、教师培养体现“协同发展”

我们打造了“1+3+ N”跨学科项目团队——1指的是一位“种子教师”,3是指3门学科, N是指后期不断壮大的师资队伍,旨在以点带面,加强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示范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学校的办学活力。

在过去五年多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一边想、一边做,以学习促思考,以思考促行动,以行动促文化,以文化促认同,不仅将大变局下中国式国际理解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地扎实落实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且激活了学校办学的内在活力,促进学校办学的高品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