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召开2024年度基础教育重点工作部署会。会议要求,要守住安全管理、规范办学两条红线,将2024年定为基础教育的“规范管理年”,重点整治违法违规、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等办学行为。
规范化办学是立德树人的“压舱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底线和红线。为此,学校治理应当采用“规”和“范”两手抓的方针,两手都要硬,才能促使学校行稳致远。
“规”就是规矩、制度、措施,学校和教师必须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教育的对象是人,学校是育人的主场域,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工程师,学校如何办学、教师如何育人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现在和未来,甚至关乎国家的现在和未来。因此,学校办学、教师育人必须树立起一个底线意识、红线思维。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以及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各项大政方针等,都是学校办学的底线、教师教学的红线。学校出台的各项制度、措施、教师立德树人的方式方法都要在法治大框架内进行,不能有想当然的做法,更不能有“我的地盘我做主”思想。
“范”就是范畴,是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这是对教育所进行的“质”的规定性,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教育是科学,必须实事求是;教育是艺术,必须注重方式方法。每一位教师踏入教育的门槛,当先从做好一名“经师”着手,然后,再努力成为一名“人师”,最终目的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一名教育家,不仅要自己教好书、育好人,还能用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思想,影响更多的人一起做好教育,努力成为一名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真心实意地关注教育发展,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来做。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为教师们努力提供了路径遵循。
规范化办学当坚持从细处着手,从实处着手。俗话说,细节处见品质,细节处见精神。日常的学校管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多少大事,都是由无数的小事组成。规范化办学,就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精致,尽量不犯错误。如学校每出台一项规定,要慎之又慎、严之又严、细之又细。既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又要广泛听取师生和家长的意见,力求接地气;教师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每一次作业布置都要精心、细心,确保含金量,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家访时,尊重家长,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不能颐指气使;每一次教研活动,要全身心投入,提高认识,努力有所得、有所获,以增强育人的本领。只要把这些小事做好了、做实了,规范自然而然就有了。否则,小事不用心做,大事又做不好,哪有什么规范而言?
规范化办学当避免教育的功利化。功利化是时下教育的通病、流行病,是规范化办学的发力点、革除点,也是痛点。全国政协委员张志勇教授曾梳理了教育功利化办学行为的七大病症,包括宣传、炒作、重奖高升学率、唯成绩是举、违规争抢生源、组织学生补课等,给教育造成严重的内卷。这些做法不除,规范化办学就可能成为一种空话。
要改变评价方式,为教育树立起正确的导向。评价是教育的导航仪,有什么样的评价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因此,为了规范办学、科学办学,就必须建立起多元、多维的评价体制机制,多一把尺子评价教师、衡量学生。时下教育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利化之病,很大程度上都是评价惹的祸。
当然,无论是“规”还是“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都具有阶段性特征,随着人们对教育教学规律认识的提高,“规范”还会有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办学行为也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