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40期(总第393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上接1版)
《教育导报》2024年第40期(总第3935期) 导报二版

人才共育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

“共育人才既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都航院副院长、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学院院长何龙介绍,在建好合作机制、建好专业之后,校企双方把重点放在协同育人上。聚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从实施方案标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培养过程、质量评价这4个维度,推进校企全程协同育人。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航院与航空工业成飞深化现代学徒制改革,开展订单或定制培养,推行课证融通、赛教结合,实施“2 .5+0 .5”分段协同培养。学生两年半在学校学习,校企协同构建匹配生产场域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增强其航空文化认同;半年在企业跟岗培养,学习先进技术、生产流程、操作规程、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为实现“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

2021级飞行器数字化制造专业学生刘翔,在航空工业成飞专场招聘中因技能竞赛获奖经历而受到青睐,最终拿到“入场券”。按照分段协同培养要求,在大三下学期,他就将进入航空工业成飞跟岗学习。

“最后半年能在航空工业成飞学习到先进的技术,接触到真实的生产流程、操作规程、管理规范等,这对于我今后真正进入航空工业成飞工作非常有帮助。”刘翔相信,经过在学校和企业的分段学习,毕业后,他将能“零距离”地投入工作中。

“学校注重发挥头部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通过集聚这些优势,校企共建高水平育人资源。”何龙介绍,在队伍建设上,学校联合企业共建教学科研团队,邀请企业专家、型号总师、技能大师、技术骨干等担任学校特聘院长、专业带头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和课程负责人,培养学校教师成为企业培训师、技术合作项目负责人或骨干。双方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共建实训、培训基地,共建课程教学资源。

以飞机数字化制造技术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写到专业课授课,都有航空工业成飞相应领域的技术骨干参与。该专业的“飞机钣金技术”“飞机铆接技术”等课程均由企业兼职教师教授,企业兼职教师一学年累计为该专业学生授课近800个学时。

校企育人的深度互动,除了让学生与产业一线“无缝对接”外,也让学校教师受益良多。成都航院专门建立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师主动参加与航空工业成飞合作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推动教学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让教师在科教融汇中不断成长,推动更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服务能力。

技术共创

深化科教融汇

从共建产教学院到“双主体”协同育人,最终的成效如何?

2019年11月,航空工业成飞850厂的一项技术转包试点工作检验了协同育人的成效。当时,企业因技术和人力等因素,需要将一项技术转包出去,成都航院成为首选承接单位。就在当月,成都航院第一批人员便进厂开展工艺技术工作,师生共计6人,承担多个项目的工作。

“很快我们就获得了企业的肯定,为后面的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成都航院工艺技术团队负责人、带队教师李秀鑫回忆说。2020年10月,成都航院第二批15人进厂开展工艺技术转包工作,进企师生团队表现优异,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到2022年底,学校共有7名教师和100多名学生分别进驻多个专业厂及技术部门承担相应的技术工作,将课堂链接到了企业生产线。

同时,在航空工业成飞骨干技术人员的带领下,进驻公司的师生团队参与了无人机、军民用飞机等项目的科研和技术攻关,有力支撑了航空工业成飞生产和科研任务的完成。

“我们把学生送到企业,其实是把人才、技术都带到了企业,企业得到的不仅仅是技术人才,还有急需的技术解决方案。”何龙介绍,学校还通过培养现场工程师,为一大批相关企业解决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目前,成都航院已牵头承担了航空工业成飞一批横向科研项目。学校申报的“共形蒙皮天线结构功能融合设计与工艺集成技术”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聚焦‘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围绕航空关键应用技术及‘卡脖子’技术,从协同育人出发最终实现使命共担、技术共创。”刘建超谈到,成都航院—航空工业成飞“双主体”育人的实践探索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多方共赢,这是学校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共推航空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