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58期(总第3953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三星堆来了年轻的“挖土人”
——记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
■本报记者鲁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教育导报》2024年第58期(总第3953期) 导报四版

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在祭祀坑参与发掘工作。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太白的一句“茫然”,为长江上游早期文明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古蜀文明从哪里来”的追问,千百年来一直萦绕在人们心间。

1927年,三星堆“横空出世”。葛维汉、林名均、冯汉骥、张勋燎等一代代四川大学考古学人已经在这里接续耕耘近百年,努力拨开历史的迷雾、唤醒沉睡的文明。

历史的指针指向今天,面对“中华文明探源”的新使命,风华正茂的考古队员走进三星堆,他们工作时一丝不苟,生活中生机勃勃,为千年遗址的考古工作注入新血液、带来新气象。

“破圈”考古:

多学科融合   探索更多可能性

2020年12月11日,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四川大学考古队正式进驻三星堆。队员们把考古探方戏称为“挖土”,新一代三星堆“挖土人”正式“上线”。

今年35岁的黎海超,是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也是川大三星堆遗址考古队的现场领队,负责三星堆遗址5号、6号、7号祭祀坑的发掘工作,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坑长”。

2022年,三星堆3号、4号、7号、8号坑在就地搭建的考古大棚中陆续完成发掘工作,而黎海超负责的5号、6号坑因为情况复杂,被整体搬迁到实验室,开展实验室考古。时至今日,黎海超仍需要每周往返于学校和三星堆文保修复中心。

“三星堆给我们留下太多谜团,要揭开谜底,需要更多突破。”从学生时代开始,黎海超“破圈”的尝试从未中断。他认为人不能被既有的认知“圈住”,需要不停探索新理论、新方法,“只为获得更多的可能性。”

受聘于川大后,黎海超推动建立了“文物分析实验室”,探索多学科融合助力考古。“比如研究青铜器,传统研究方法通过肉眼看形制、纹饰,现在借助科技,能进一步探明矿物原料来自哪里、使用了何种成型和加工工艺等深层次问题。”

而三星堆为探索新的考古方法提供了有利契机。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遗址,三星堆已出土文物在被掩埋前,都经受过击打和焚烧。这不仅让三星堆的的身世扑朔迷离,也给考古工作提出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去年暑假,黎海超和同学们举行了一场“仪式”,他们精心制作了涂满朱砂的木箱,然后在露天焚烧。风越来越大,火越来越旺,助燃的竹子劈啪作响。焚烧木箱产生的火焰、烟雾、气味、声响,仿佛把大家带到了3000多年前的古蜀秘境。

之所以要进行焚烧实验,起因是6号坑出土的一件被焚烧的木箱,“箱子是在坑内还是坑外燃烧?表面的朱砂是烧前还是烧后涂抹的?答案最终指向古人的目的和三星堆的性质。”黎海超说,通过实验考古,还原当时的环境和场景,是“读懂”三星堆的重要方法。

三星堆既是考古发掘的现场,更是黎海超育人的课堂。随着一项项全新考古方法的应用、一个个谜团的相继解开,黎海超用“破圈”的经历和案例,鼓励学生大胆假设、仔细求证,“青春不受限,未来无极限。”

科技考古:

精密仪器、精细操作

用科技捕捉文物信息

一道道门禁次第打开,位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群中的“文物分析实验室”展现在记者面前。

开门的是川大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王文欣。和她对话能感受到考古人近乎苛刻的严谨,“这并不绝对”“有待进一步考证”总是挂在她的嘴边。

实验室的环境,很难让人联想到考古。师生敛声屏气,“鼓捣”着一排排精密仪器,伴随着微弱的电流声,数千年前古人留下的信息被完整地采集、记录。

“这是金相显微镜,这是扫描电镜……能帮我们捕捉到肉眼难以观察的文物信息。”介绍起这些仪器设备,王文欣如数家珍、眼中有光。

差点成为“00后”的王文欣,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成熟,她认为是专业使然。王文欣本科学习信息管理专业,因为从小对历史充满兴趣,后来跨专业报考了考古专业研究生,“都得坐得住板凳,耐得住烦。”

学生到考古发掘现场开展专业实践,是川大考古系的一项传统。去年,王文欣来到三星堆,下到了祭祀坑,眼前的景象让她震惊:考古大棚内实现了恒温、恒湿、控氧,监测、起吊、运载、勘探、信息采集等装置构成一套“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化考古操作系统。

“从发掘、提取,到记录、转运、分析,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实现文物保护的精细、精确。”王文欣暗自感叹自己“出道即遇巅峰”。回想起有老师说,1986年那次三星堆考古,川大师生还要亲自动手拉篷布、接电线、装电灯,她觉得新一代“挖土人”遇到了“黄金时代”。

惊喜和兴奋之后,是更为深沉的思考。

王文欣的研究方向是科技考古,随着一批批文物样本送进实验室,她需要运用众多科技工具和手段,捕捉古人遗留的蛛丝马迹。去锈、打磨、观察、测定、编号、记录……工作细致而繁琐、周而复始,却常常没有新的发现。

当新鲜感退却,疲倦感袭来,王文欣有时也会陷入迷惘,“川大考古几乎与三星堆相伴而生,在这个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研究高地,‘接力棒’要怎样稳稳接住?”

“新发现!多层金片!”一次常规的观察中,一件金片样本让王文欣眼前一亮。三星堆5号坑出土大量金片,但基本是单层箔片。她激动地把这一发现报告给老师,但经过分析,所谓“多层金片”,是单层曲面金片受压形成。

“新发现”又一次落空。但王文欣明白,这就是考古的迷人之处,“偶然与必然、努力与运气、科学与探险,往往交互作用。”“作为新时代的的考古人,要传承川大考古人扎根田野、实事求是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把专业知识学扎实了。”王文欣说。

考古“新气象”:

把小众的知识变成大众的认知

埋头苦干30多个月,出土珍贵文物数千件,黄金面具、“月光宝盒”、龟背形网格状器……这些成绩和惊世发现的背后,是巨大的数据整理、精细的清理修复,浸染了这群青年考古人的心血。

每天至少在坑内连续工作8小时,趴伏在移动平台上清理文物,晚上继续整理资料,为了避免对出土文物造成污染,每个考古人员都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坑里坑外”的日日夜夜都充满艰辛与枯燥。

年轻的队员们总有应对之法。严实的防护服,掩盖不住年轻人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创意。

“00后”学生考古队员刘槃是动漫迷,更是“坑下氛围组”核心成员。她用“坑里”的生活和出土文物进行“二创”,一口气给小伙伴们的防护服上手绘了十几幅涂鸦和个性标语。她还在自己的衣服上画了漫画,画中,动漫人物用钓竿钓出了5号坑出土的黄金面具,二次元画风让人忍俊不禁。

随着三星堆的爆火“出圈”,年轻的“三星堆挖土人”纷纷走出土坑和实验室,走向镜头和网络,他们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考古知识、传递青年力量,让更多人听见文物的声音。网友纷纷感慨,看到了充满朝气的中国考古“新气象”。

“同学们也以他们的行动,改变着我对考古的看法。”黎海超无比感慨,新一代“挖土人”让更多人听见考古声音,看见中华文明,“把小众的知识变成大众的认知,这才是考古最终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