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62期(总第395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上接1版)
《教育导报》2024年第62期(总第3957期) 导报二版

“通过思政必修课、选修课的学习,我对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对我们国家从铁路‘跟跑’到高铁‘领跑’感到由衷自豪,也对上一代交大人为了三线建设而西迁四川的奉献精神感到骄傲。”产品设计专业2021级学生杨锟龙说。

从“小课堂”驶向“大社会”

实践教学悟情明理、启智润心

“高温超导磁悬浮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大家知道吗?”日前,西南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学校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为300余名大中小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实验室青年科学家王理进行了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实验演示,并邀请学生亲手体验,深刻感受科技创新的力量。随后,思政课教师结合铁路发展历史、科学家研发历程,带领学生挖掘科技创新之“美”,领略科技创新之“力”,了解科技创新之“理”,探寻科技创新之“道”。

“思政‘小课堂’要与交通、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悟情明理、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效果。”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廖军说。学校的交通思政育人模式,不仅将交通元素融入到课堂中,还把思政课堂开设到了交通轨道、实验室、场馆中,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重走成昆铁路,在实地考察中感受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参观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与新技术的“面对面”中体会交通强国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西南交大已经形成“轨道上的思政课”“实验室里的思政课”“长征路上的思政课”“田野上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思政课程。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也会定期开展讲座、研学和主题党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此外,基地内的“精神引领强国有我”主题展,吸引了周边大中小学学生入园参观学习,从2022年开展至今,已经服务学生近60万人次。

西南交大学子还将“交通思政”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创作当中。学生根据寻访成昆铁路精神、上世纪80年代校友吴昊然放弃国外优渥环境回国支援青藏铁路建设、100年前的校友因路权被列强霸占而空有技术报国无门等事迹改编的微电影《路》《翻转》《问·道》先后在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比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一等奖和最佳创新单项奖等荣誉。

“我们会不断完善‘交通思政’教育模式,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廖军介绍,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接下来将启动“校本资源融入思政课”项目,进一步汇总整合校史文化和交通领域的思政元素,梳理成案例集、教学指导手册等,将之融合到思政课的具体章节中,以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