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中,“00后”运动员们表现抢眼,他们阳光、自信,勇于争先,敢于为自己发声,展示自己的个性,给“00后”“10后”学生带来积极影响。青少年们通过奥运会这个“大课堂”,感悟成长,收获良好的品格教育。强大而稳定的自我源于什么?对自我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正确的自我呈现是什么状态?本期,我们邀请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泸州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主任刘绍英,解读如何从奥运健儿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成长。
内核塑造
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将个人的成败得失与外界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打破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的潘展乐却有着不同的见解:“我从来没觉得自己不行,别人怎样说我也不关我的事,我还是我自己。他们给我加油,我不可能真的快;他们嘲讽我、诋毁我,我也不可能变慢,所以一切还得靠自己。”
夺得混合团体10米气步枪金牌后,黄雨婷被问到这是不是最艰苦的一场比赛时,她说:“本质上是一样的,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对于夺得金牌,她更是淡然地说:“夺得金牌对我来说不是动力,也不是压力,这块金牌对我来说,是一个结果,它是一份荣誉,我非常荣幸地接受它。”
面对重大赛事,这些初出茅庐的小将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冷静与自信,在刘绍英看来,这种稳定的内核,源自对自我的深刻把握和对过程的极度专注。“像潘展乐、黄雨婷这样的运动员,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目标有清晰的界定,这种明确的边界感使他们能够抵御外界的干扰,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享受每一次训练与比赛的过程。”刘绍英说。
“成长环境塑造性格,‘00后’‘10后’成长于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环境中,他们的性格因此更加开放、包容,勇于展现真实的自我,并拥有独立而深刻的思考。”刘绍英介绍道,“自我”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身份、价值观、信念以及情感的认同和理解。
而自我的形成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青春发育期至青春后期(大约12-18岁)尤为关键。这一阶段,个体在生理、认知及情感层面均经历着很大变化,如性的成熟、逻辑思维与想象力的飞跃、感受性的提升等。
“正如我们通过镜子认识自己的外貌,我们也通过他人的反馈、与他人的交往体验来逐渐构建自我认知。原生家庭的环境、氛围、养育方式及权威人物的态度,都是塑造个体自我的重要因素。一个充满支持、理解与鼓励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而养育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则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自我认知。”刘绍英说。
此外,同伴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也是影响自我认知的重要因素。孩子会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和社会的反馈来校正和发展自我认同。这种多元的互动和反馈,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自我认知平台,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探索和成长的道路上,展现出更加独立和自信的精神风貌。
状态养成
“松弛感”背后是自信与自洽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松弛感”和“绝不内耗”的精神状态也屡屡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射击运动员盛李豪在受访时说,对于比赛,教练似乎比自己更紧张,因为他本人并没有太多压力;14岁的滑板新星崔宸曦面对第四名的成绩,平静地说出“没什么遗憾的”,展现了超越胜负的豁达;中国女子橄榄球队齐声欢呼“我们进前六了”,由衷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高兴,这些瞬间无不传递着奥运盛会超越奖牌的魅力。
近年来,“松弛感”成为被大众追捧的热词,刘绍英表示,“松弛感”不是“躺平”和“摆烂”,真正的“松弛感”是基于对自身能力的充分自信和对目标的清晰认识之上的放松,它体现的是一种积极且富有建设性的生活态度。正如奥运选手在赛场上所展现的那样,他们看似轻松自如的背后,是严谨的准备和不懈的努力,这才是“松弛感”的最佳诠释。
“拥有‘松弛感’还意味着在面对意料之外、脱离掌控的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不自我埋怨,不沉溺于不利状况无法自拔,也不会陷入无法摆脱的悲伤情绪中。”刘绍英说。与此相反,“躺平”和“摆烂”则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是在面对挑战或困难时的放弃和逃避。选择“摆烂”的人可能因为害怕失败、缺乏目标感或动力而放任自流,不再尝试或努力。
一些孩子存在借“松弛感”之名行“躺平”“摆烂”之实的情况,对此,刘绍英提出了3点建议——
首先,帮助孩子寻找并发现自己的热爱。通过有效沟通,让孩子理解“松弛感”与“躺平”“摆烂”之间的区别,激发他们对生命意义和生涯规划的深入认识与思考。同时,家长也需反思是否过度干预和安排孩子的生活与学习,避免孩子失去主动权。
其次,设定合理的目标。家长应协助孩子设立现实且可行的目标,让他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信心和动力,避免因过高要求或无法达成的期望而感到挫败。
最后,鼓励孩子享受过程而非过分重视结果。家长可以通过关注和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非单纯的结果,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心态培养
内心强大,从自我肯定开始
在夺得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冠军后,有记者问郑钦文,怎么看待自己被叫作“Queen Wen”,郑钦文表示:“之前我可能还会谦虚一下,但是在拿到这个冠军之后,我知道它的分量非常重,我真的在场上突破了自己的极限,‘ Queen Wen’这个词,我实至名归。”这回答自信而真挚,充分肯定了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她又一次被夸上热搜。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掌舵者,外界的评价与影响虽难以完全隔绝,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刘绍英表示,对于外界的评价我们应该学会区分自己的“掌控圈”和“影响圈”,掌控自己能够掌控的,接纳自己不能掌控的;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明确目标后做好规划,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中,逐渐见证更优秀的自己,从而改变对自己的认知。
谈到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拥有稳定和强大的自我,刘绍英认为,无条件地支持与接纳,是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与安全感的基石;鼓励孩子自我表达,尊重他们的观点与选择,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重要一环。同时,适当给予孩子决策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增强自我认同感。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更是孩子学习的鲜活教材。通过树立积极的榜样,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以稳定而强大的自我面对生活的挑战。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两种极端评价——“没有自我”和“太自我了”。刘绍英指出,这两种状态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前者可能是因为过度的溺爱、缺乏自主性、过多的控制或批评,导致孩子不敢或不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决策;后者可能是由于过度的纵容、缺乏规则和界限,或对孩子的过分夸奖,导致他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正确的自我呈现应是一种不卑不亢、自信、能够考虑他人感受的状态。一个拥有健康自我的人,既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也能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懂得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找到平衡。”刘绍英说,“00后”“10后”不再盲目追求合群,而是更加随性地展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刘绍英提醒家长,在鼓励孩子追求个性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边界感与同理心。“在追求自由与个性的同时,保持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将是他们成为未来社会栋梁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