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76期(总第3971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彭腊梅:以“爱”育人 让每个生命都能出彩
■本报记者 王浚录(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4年四川省最美教师(团队)风采《教育导报》2024年第76期(总第3971期) 导报四版

上课铃响起,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的一间教室充满了欢声笑语,彭腊梅的班上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班会课。性格内向的学生弹起了吉他,平时害羞的学生也在讲台上一展歌喉。“这堂班会课主要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变得更加阳光、自信。”彭腊梅说。

工作14年来,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教师彭腊梅先后在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耕耘,始终坚守“以学生为中心,以爱为纽带”的教育理念,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还重视品德养成与心理健康教育。她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和持续的教育关怀,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希望,练就扎实技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不退缩  不改初心、不断进步

2010年,彭腊梅来到攀枝花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了一名计算机老师。然而,在这里,和学生的交流需要通过手语进行。完全不会手语的彭腊梅,感觉和学生处在两个相隔的世界,心里十分着急。“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把学生教好!手语不会,那就学!”她鼓励自己,捧起手语书认真学习,并不断向同事请教,持续练习。“我看到,歌声在孩子们的指尖‘飞舞’,孩子们的笑容是那么纯真,我也终于可以用‘手’教孩子们学习、认知世界。”

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彭腊梅感受到这些孩子的不易。“比起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我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她尽力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她在班上设立了生日会,每位学生过生日的时候,都会得到老师、同学的祝福;她还时常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生活用品和零食。

2014年,彭腊梅来到了攀枝花市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开始第二次自我挑战。“在这里,我需要帮助戴上助听器或安装了人工耳蜗的孩子通过助听设备辨别声音、理解语言,并最终实现口语交流,真正融入社会。”彭腊梅介绍。

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过程是缓慢的,但彭腊梅从未放弃或懈怠。她明白,孩子们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饱含着家长的期望与信任,也凝聚着她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9年的特殊教育工作经历,让我学会了挑战自我,懂得了保持耐心与倾听,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意义。”彭腊梅说。

2019年,彭腊梅来到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区别很大。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她先后3次参加四川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在学校的支持和团队的努力下,她获得了2个省级二等奖和1个省级三等奖,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她还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参与企业调研和企业实践,探索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方法,助力学生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

不放弃  “他们都是很好的孩子”

“彭老师,感谢您3年来的辛苦付出,让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理想的青年。”2023年高职单招考试后,彭腊梅收到了一位学生写的信,信中还附有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照片。彭腊梅说,这封信是她收到的最欣慰的礼物,她会一直珍藏。

故事要从2020年说起。那一年,彭腊梅担任2020级信息技术5班的班主任。新学期开学不久,她听说有一位患有脑瘫的学生小丹(化名),已先后辗转两个班级,都不能适应。曾经的特殊教育工作经历让她不忍看到小丹可能就此失去学习机会,于是,她主动向学校请缨,让小丹转进自己的班。

彭腊梅从小丹的行为习惯入手,帮助她提高自理能力,还教育引导同学们要多理解、包容和帮助小丹,形成友爱的班级氛围。彭腊梅还及时向家长反馈小丹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变化,共同探讨教育的方法和策略。“跟小丹家长沟通的电话,常常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彭腊梅回忆。中职3年,小丹渐渐变得开朗、自信,逐步适应教学节奏,并顺利升入一所公办高职。

关爱、呵护学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对小丹如此,对其他学生亦然。“可能班上有些学生在初中时的学习成绩不好,被一些老师忽视。但这些学生来到我们学校,在我眼中,他们都是很好的孩子。”彭腊梅说。

在彭腊梅的鼓励、支持下,班上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技能比赛,提高技能技艺;平时腼腆的学生担任起歌咏比赛的主持人,自信地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一些社交能力强的学生加入了校学生会,进一步锻炼组织协调能力;有学生高中毕业后还自己注册了公司,当上了老板……

“我希望我的学生有良好的品德以及谋生的手段,能够在社会上找到一席之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展望未来,彭腊梅表示,自己会继续扎根职业教育,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著,帮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技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