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99期(总第399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如何实践美术和古诗词教学的融合
■成都市实验小学 黄英
《教育导报》2024年第99期(总第3994期) 导报三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各学科提出了一个共同性要求,即实施跨学科学习。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的朱迪思·罗丁说:“最佳的课程设置是利用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知识爆炸。”实践中,我们发现,各科融合有点像中医的诊治方式,把病人看作整体。将这一设想用到教学中,要求每科教师要有全局观念,将自己教的这门课程,不管是语文、数学、英语,还是美术和音乐,看成一个整体的不同部分,使本学科以一种恰当的比例,与其他学科融合交叉,达到提升整体的教育效果。

我们尝试将美术的表现形式融入语文教学,以美术教学为主体,以诗为轴,串联国画、水彩画、石头画、定格动画、立体纸艺等美术的表现形式充实到古诗词教学中:以诗入画,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以诗“写生”,去表达古往今来共同的人文和情感,形成一种将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于一体的古诗词和美术学科的教学模式。

首先,明确标准,设定目标。

跨学科教学,要以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比如,我的跨学科实验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展,就必须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相关论述为依据。语文新课标提出:“培养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艺术新课标指出:“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根据要求,我确定的跨学科主题课为《穿越时空的边塞画卷》,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就定位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艺术形式融入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诗句的意思。二是理解定格动画是通过逐格拍摄后进行连续放映,从而形成的动态效果。学习脚本创意、分镜头设计、角色与场景制作、逐帧拍摄、后期合成的步骤和方法。三是帮助学生寻找策略,自主研究,参与古诗词的学习与创作。

其次,按照步骤,设计学习活动。

第一步:音乐与诗歌的交汇。教师播放带有背景音乐的《出塞》朗诵音频,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想象诗歌描述的景象,并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激发强烈的听觉感受,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第二步:图像与诗意的碰撞。学生观看《出塞》相关的动画视频,用卡通视觉符号还原古诗,如语文课上的重点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用图案符号加深学生对物象的理解。

第三步: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让学生观看介绍定格动画的视频,初步了解定格动画的制作及其原理。介绍脚本创意、分镜头设计、角色与场景制作、逐帧拍摄、后期合成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照片为创作原型,试图通过角色扮演的模式去感受边塞苍凉,体会诗人对长期征战士兵的同情,通过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让学生体验古诗意境从书本走向生活的场景。

第四步: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分享,展示他们创作的作品,并说明其创作思路。在复习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最后,课后反思。

《穿越时空的边塞画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教会了学生如何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古诗。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古诗,让学生体验到声音和影像各自传递古诗意境的独特之处。学生既对美术语言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也体会了诗人的心境和爱国主义情怀,并将这样的学习体验迁移到其他边塞诗的学习和理解中,促进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和爱国情怀,有效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穿越时空的边塞画卷》只是我们古诗词和美术融合教学案例中的一个,教师唐艺月《画说古诗》,王星月、张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都是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运用,以跨学科教学的方式,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古诗词的深层次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育人目标。通过跨学科融合,我们不断创新实践,努力实现“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