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沙一位家长发布的一则视频引发热议,视频记录了其4岁女儿小茉莉在幼儿园放学后,“独自”走路、坐地铁回家的过程。视频中家长的做法有人点赞,也有人质疑。小茉莉父亲对争议做出回应,表示当天自己一直在不远处“守护”着女儿,让孩子独自回家并非冒险,这样的行为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内。
锻炼孩子的独立性是这位家长的初衷。在他的解释中,让女儿尝试独自回家并非突发奇想,而是经过了前期细致的安全教导,确保女儿能够做好回家路上的每个环节,才“放手”让她尝试。而且父亲也在身后紧跟着女儿,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可以立即应对。虽然小茉莉只有4岁,但视频中的她把独自回家这件事完成得很好。回家途中,她胸前挂着全景相机,手里握着棒棒糖,脸上丝毫不见紧张或害怕。乘地铁时,她站在随身携带的小板凳上,熟练地操作自助购票机,顺利购票、进站、上车;回家途中,她还“社牛”地与路人、摊贩互动;过马路时,她注意观察来往车辆和信号灯,历经1小时,小茉莉成功到家。这样的经历也令她成就感满满。
在让女儿“独自”回家一事中,小茉莉的家长也完成了一次很好的“独立性教育”,既做到了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也做到了在身后陪伴,给予孩子支持与保护。不过,这样的“独立性教育”并不适合大规模推广,也并不建议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效仿。
首先,“放手”容易,可“放手”前对孩子进行的锻炼、对环境风险的评估、实践前的演练、反复地叮嘱与教导等是必要的前提,并非所有家长都能为孩子的独立回家行动做出完善的准备;其次,孩子的性格、身体情况、能力发展水平也具有个体差异,盲目效仿并不一定会收获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即便是做了“万全”的准备,安全问题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抱着“侥幸心理”让孩子涉险并非明智之举。相关法律法规也从安全底线上作出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学龄前儿童在道路上行走时,必须有其监护人、监护人委托的人或者对其负有管理、保护职责的人带领。这也是家长必须了解的安全教育前提。至于“悄悄跟随”能否切实履行监护职责,保障孩子在各种情况下的安全,则需要家长自行评估、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中不冒险挑战安全底线,并不意味着把孩子捧在手心娇生惯养。独立能力的培养将伴随孩子成长的全过程,长大成人后,他们也需要去独立生活、对自己负责。所以,在锻炼孩子的独立性时,家长应做到“不低估”,也“不疏忽”。不低估孩子的潜力、不打击他们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不能疏忽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以及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事,这些都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以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独立性教育才是比较合理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