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19期(总第401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讲座作为课程资源的三个维度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吴维煊
课程建设《教育导报》2024年第119期(总第4014期) 导报三版

讲座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是丰富学生知识体系、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因而很多学校每学期会开设不同讲座。学生们听讲座的过程,是一个不同于课堂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汲取课堂教学之外的思想及信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从教材学习中转换出来,还能从不同讲座者身上感受不同的人格魅力。相较于普通课堂,讲座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

学校如何把讲座做好?如果仅将讲座看成一次活动,讲完就结束了,不同场次的讲座之间大多不会有横向的关联及纵向的拓展,这样的办讲座理念,或许能有一场或几场引发学生关注,却不一定能让讲座成为系统的校本课程,也不一定能让讲座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三个维度下功夫。

维度一:校外名师讲座,让师生接触到更宽广的世界

大学教育中,邀请著名教授、专家到校进行学术交流或讲座很常见。随着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请外校的知名教师、学者前来传经送宝,也成为不少中小学校的做法。学校能够邀请到知名的、有影响力的校外名师,也是学校品牌影响力的体现。这些名教师针对不同的需求,讲授较为前沿的讲座内容,不仅能给学生共鸣的“干货”,还以灵活的方式与学生互动。讲座结束后,有些名教师和当地学生建立联系,学生们常常以这些名教师为“偶像”,而点燃成长之火。

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及性格特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及看问题的角度。为了让学生接触多元的文化及思维,学校邀请校外名教师前来做讲座很有必要。学校不能仅将一场讲座看成一项独立的活动,而应将其纳入课程建设,并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一是学校的学期工作计划,二是学校的课程改革需要,三是学生的需求。

邀请校外名师要根据学校的教育实际按需邀请,还应充分听取教师及学生的意见。讲座结束后,学校要关注讲座的后续效应。如果某场讲座引发了强烈共鸣,应联系讲座教师来进一步交流,帮助学生将此话题向纵深拓展。

维度二:校内教师讲座,为教师个性成长提供“赛道”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是课程资源。每所学校都有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这些教师往往有独特的魅力或某个专长。但是,教师任教的班级有限,单单通过学科教学较难将他们独特的魅力辐射给大多数学生。

哪些教师应该向全校学生开讲座呢?一是学校的品牌教师,这些教师因卓越的教学业绩受到关注或表彰、在教学比赛中获得大奖等,让他们与全校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名师的品牌效应,也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学校的教师。二是有特别兴趣爱好的教师,比如爱好科技、爱动手的教师,他们用自制教具启迪学生的思维,不仅自己做教具,还让学生动手做学具,这样的教师给学生开讲座,既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在某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教师,例如,某教师有较高的文学创作能力、发表了优秀文学作品,这样具有文学气质的教师也应成为主讲者,给有兴趣的学生指引一条别样的成长之路。

维度三:学生讲座,通过“输出”倒逼学生“输入”

费曼学习法提出“以教促学”,即学习者尝试将复杂的概念或知识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他需要深入理解和转述所学知识,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习者消化和巩固知识,还能检验学习成果并发现不足之处。按照这一理论,让学生成为“讲座者”将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能带动同伴的进取心。所以,要挖掘讲座这一课程资源,表现优秀或某方面能力突出的学生也应受到关注。

学生讲座,既能通过“讲”向同学们分享经验,还能通过同学之间榜样的力量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这样的讲座学生们一定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开讲座呢?例如,有的学生习惯好、学习效率高,让这样的学生给同学们开一场学习方法的讲座,学生们一定爱听。有的学生有某方面的特长,并具备较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做到学习及发展特长两不误,是很多同学羡慕的对象,如果让该学生跟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做法,其效果要比老师的说教好得多。再如,有的学生在大型运动会上获得好成绩,该学生一定是体育爱好者眼中的明星,让该学生开一场该运动项目如何训练及比赛的讲座,一定会收获叫好声。

主题鲜明与教育目的明确的讲座,具有突出的课程属性。学校要用好讲座这一课程资源,管理者要站在大教育观的视角,用系统思维看待讲座的育人价值,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在什么时间段开什么讲座?由谁开讲座?如何对讲座后的教育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如何让讲座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如何让讲座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及精品课程?这些问题需要大家不断探索,在实践与研究中不断提高校园讲座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