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月25日,河北省平山县城西南65公里处的沕沕水畔,晋察冀边区第一座水电站举行落成典礼,朱德亲临现场剪彩,盛赞其为“边区创举”。
1948年5月,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平山县西柏坡。在延安办公时,党中央用的是煤油灯、蜡烛,到了西柏坡终于用上了电灯。电能就来自27公里外的沕沕水水电站。水电站的勘察、设计与施工,出自解放区的一所高等院校: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以下简称工交学院)。
1947年,正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关键时期,晋察冀边区政府在平山县已建有数个兵工厂,但由于没有电力供应,效率极低。为尽快解决用电问题,经详细比较各种方案,边区政府决定建设水电厂,并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工交学院。
首要工作就是选址,工交学院教师卢成铭、周士富带着道路工程班的十几名学员,沿滹沱河及其支流选址。经实地勘测,师生发现沕沕水上游的瀑布落差近百米,流量可以支撑一台200千瓦的水力发电机运转,同时,瀑布的位置又比较隐蔽,适合战时电站建设。工交学院将选址方案上报边区政府,获得批准。
同时期发生的一件大事加快推进了建设进程。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到达平山县后,驻地选在村后有山、易于在空袭中疏散和隐蔽的西柏坡。不过,西柏坡毕竟是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考虑到中央抵达后发电报需求大幅增长,以前的手摇发报方式不能满足大型战争要求;战事频繁,带来更多的夜间工作和会议,仅靠油灯照明也会影响决策效率与质量……指挥所和兵工厂的电气化迫在眉睫。
为加快建设,1947年6月,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第一发电工程处。工程处主任、总设计师由工交学院院长黎亮担任,副主任由教务处主任张子林担任,下设土木科、机械科、电气科、材料科等施工部门。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黎亮、张子林带领师生和工程处,确定了边设、边施工的方式。1947年6月21日,水电站即开工建设,土木科就地取材、夯固地基。在土木科科长卢成铭带领下,100多名学生作为主力,辅以从当地雇用的少数石匠和抬石子工,以及沕沕水附近5个山村的村民,开始打基桩、建蓄水池。预计300多吨的水泥只找到20吨,他们就发动老百姓烧石灰,用三合土(沙子、石灰、红土按照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土)来代替水泥。
蓄水池坐落在半山腰的一片平地上,这是土木基建部分最艰巨的任务。地基为上水石山基,也就是俗称的吸水石,虽不像青石山基那样坚硬,但柔中带韧,施工工具只能靠镐和锨。施工组每天轮班工作14个小时,苦战了两个月,终于挖出了储水量4200立方米的蓄水池。
水力发电的基本原理是:水轮机将水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再由发电机将水轮机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经过多方寻找,在附近的井陉煤矿找到了一台德国西门子柴油发电机和部分零部件,功率194千瓦,转速低、性能好,可以由火力发电机改为水力发电机。
为了将这台两吨多重的发电机从井陉煤矿安全运到沕沕水,在上有敌机、下有深谷、多是羊肠山路的情况下,30多名运输者白天修路搭桥、夜间秘密行进,30公里的路程走了整整7天,途中还牺牲了3名同志。
发电机有了,整个水力发电工程成败的关键部件——水轮机又成为一大难题。原理师生都懂,但当时既无成品可以购买,又无样机可以参考,只能自己动手设计制造。无意间发现的一本有关水电站建设的日文书,解了燃眉之急。略通日语的技师龚蕴章把其中有关水轮机的内容翻译成中文,黎亮、周士富带着大家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索、研究,终于设计出了水轮机全套31张图纸。
当时整个平山县没有一家机械厂,只能到井陉煤矿寻找加工制作厂家。为了保密,技术人员带上图纸,化整为零,由正太机器厂等3家企业加工零部件,无能力制作的部件到石家庄购买。大家奋战12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了水轮机制造任务,并且一次实验成功。
闯过一道道难关,1947年底,土木建筑、机组安装、管道铺设、电网架设均已竣工,沕沕水水电站基本建成,工程共动用土石方8000立方米,浆砌引水渠1公里,架设高压线路46公里、电话线128公里,装置配电设施8处。沕沕水发电厂与井陉煤矿火电并网发电后,电力输送到附近的9个兵工分厂,各兵工厂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为了解决党中央到达后的用电问题,在中央机关从陕北向西柏坡转移途中,沕沕水水电站架设了一条27公里的专用线路。有了电,中共中央机关的办公条件得到改善,满足了办公照明、发报和广播用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彻夜不熄的明灯下,组织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1955年,沕沕水发电厂改为民用。1975年,当地政府投资扩建,将其并入石家庄电网运行,原发电设备停运,连同发电厂旧址作为历史文物保存。如今,当年的发电厂旧址附近建了淴淴水电厂纪念馆,成为毗邻西柏坡的革命胜迹。
作为水电站的幕后英雄、解放区第一所交通学院,工交学院的故事还在继续。工交学院结合驻地及解放区的建设需要,由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承担或参加一些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和施工的生产实践。师生除了参与沕沕水水电站建设,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华北水利委员会组织的雁北水利工作队、冀中地区水利工作队,参加了冀中晋藁引水灌渠的设计,还有晋察冀军区后勤部在平山县卸甲河上修建水电站的地形测量工作等,为边区工程建设和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实践,巩固并提高了学员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员们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为新中国培养出最早的一批工程建设队伍。
1947年底,工交学院的三部被划出迁往井陉,改为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后和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
石家庄解放后,工交学院院长黎亮率领一部和二部的部分教职员、道路班的数名学生到铁路局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铁道部设计院总工程师等。
工交学院党总支书记、教导主任顾稀带领大部分教职员到石家庄组建职工学校,后又建成华北交通学院。华北交通学院于1949年7月,与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合并组成中国交通大学。华北交通学院工程专业的大部分师生并入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
回顾沕沕水水电站的建设,朱德评价其为“边区创举”,不仅因为它包含了水电站建设中迎难而上、协同攻关的首创,还包括一举解决了当时军工生产的用电,西柏坡党中央驻地军事指挥、办公用电,成为革命历程中水电建设的创举。同时,更是大学直接服务生产建设、在一线现场培养学生的创举。
【注】沕读 mi或 wu,当地人把沕沕水念作 hū h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