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5期(总第4020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都中医药大学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构建“畅学时空”,支撑个性发展,推动科学评价——
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插上数字化“翅膀”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校篇《教育导报》2025年第5期(总第4020期) 导报一版

“您这种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请让我看一下您的舌苔……”近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同学们正通过5 G传输系统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室中的患者交流。这是该校数字化临床技能床旁教学的场景,也是该校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一幅“局部特写”。

早在2007年,该校就开始自主研发数字化课程中心——“天空课堂”;2019年,升级为“掌上金课”平台;2022年,迭代升级“畅学杏林”数字化课程中心,推动全校线上资源全覆盖,打通线上线下、远程临床等全场景,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智慧教育模式。

打破时空局限

为师生构建“畅学时空”

成都中医药大学一间实验室中,针灸推拿学专业2021级学生正在上实验课。“以前,由于大家进实验室的次数有限,老师也无法在有限时间指导每位同学,真正做实验的时候效率较低。如今,我们先在虚拟仿真实验室自主学习,对实验要领熟稔于心,进入真实实验室后就得心应手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生补雨桐所描述的变化,得益于该校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大力推动,如今,该校已建成针灸、急诊、中药辨识、3 D解剖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60余项。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数字化转型让课堂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病人不会按照书本生病。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学门诊中,患者正在就诊;学校教室中,学生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不可能每人每次都跟老师进诊室。如今,通过数字化传输床旁教学系统,我们在教室也可置身真实场景,参与诊疗全过程。”中医学专业2022级学生赵亦心说。

该校教务处处长胡一梅介绍,2020年以来,成都中医药大学分批完成全校200余间教室的智慧化打造,实现智慧教室全覆盖。多种类型的智慧教室,可满足师生开展小组讨论教学、临床带教同步视教、多窗口对比教学、翻转课堂等。

“教学不只在课堂,课堂也不只在教室。”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又在该校工作了10余年的临床医学院教师杨晗感叹于最近几年教学形态的巨大改变。

就在记者采访前一天,杨晗刚刚完成她的 AI形象信息采集,包括她的声音、微动作、表情等,系统将基于她的课程内容,为学生生成一位“AI学伴”。“ AI学伴”作为老师的“AI分身”,可针对学生疑惑,个性化出题训练、答疑解惑、查漏补缺。

从传统的口耳相传,到新兴数字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该校数字化转型打破时空局限,为师生构建起一个“畅学时空”,也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构建知识图谱

支撑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形势下,单一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愈发受到重视。这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中有着显著体现。

近几年,该校大力推广混合式教学。“例如《有机化学》,线下课程从100学时减少到81学时,再降到如今的60多个学时。”该校药学院教师方玉宇向记者举例说,“线下学时减少不等于这门课不重要了,也不是变‘水’了,而是以混合式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留出更多时间、提出更高要求。”

如何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规划,明晰自我能力成长路径?为此,该校创新推动课程知识图谱建设,一方面,全面解析课程要素,形成课程学习思维图谱,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另一方面,跨教材、跨课程、跨专业构建知识关系网,有效解决课程知识整合难、连贯性不够的问题,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正在学习针灸的赵亦心对此深有感触:“人体经脉穴位复杂,一个病症往往涉及多个穴位,可书上穴位知识是按章节而非病症呈现的,要通过书本搞清楚,并不容易。通过知识图谱,我们就能更加便捷、清晰地搞清不同经脉穴位间的联系。”

针灸推拿学院教师周海燕表示,针灸推拿的知识点比较零散,过去,学生常常诉苦道:“太多知识要记。”如今,同学们可以通过知识图谱,把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而不再是死记硬背。

与此同时,依托国家级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畅学杏林”平台,该校融合校内外各平台课程资源,有效解决课程资源分散问题,让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拓展学习边界。

中医学专业2022级学生何涵卓对肿瘤学很感兴趣,但肿瘤学在中医内科学的本科教学中课时并不多。“通过‘畅学杏林’平台,我可以自主学习更多肿瘤学相关知识,包括西医和中医治疗案例、前沿研究等,这比自己寻找学习资源更为方便,整合度也更高。”何涵卓说。

课堂数据画像

精准评价培养目标达成度

教育教学改革最终指向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科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借助数字化手段,成都中医药大学推动教育评价更加便捷、更加科学、更加精准。

“所有课程设计都要围绕学生最终学习成果,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对应到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杨晗告诉记者,学校依托“畅学杏林”平台,构建起一套“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支持下的中医药多维智能评价体系,将人才培养目标拆分、对接至专业和课程建设目标分解点,形成人才培养标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网,科学评估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

如何科学评判每一堂课是否达成目标?“畅学杏林”为此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2019年,学校自主开发“掌上金课”云平台,实现了基于互动教学模式产生师生两组课堂数据画像,促进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2022年,平台迭代升级为“畅学杏林”后,这一功能得到强化。2024年,基于AI数据分析功能,“畅学杏林”开通线上巡课督导,以“前沿知识、课程思政、课堂互动”等元素作为课堂质量评价要素,进一步完善基于AI大数据分析的课堂画像,辅助支持开展智能化课堂评价。

“平台依据‘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对我们的课堂进行全面分析,使教学评价更加精细化、精准化,我们也据此及时调整教学安排。” 杨晗说。

此外,借助数字化手段,评价变得更加多元化。该校通过真实案例采集,搭建结构化临床案例库,支持学生基于案例开展自我学习和中医思维养成的分阶评价;依托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支持“教—训—评”一体化辩证思维评价体系……立体化的自我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心里有数”,学成后“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