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10期(总第4025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西南财经大学师生奔赴7个区县服务乡村振兴——
村里来了“博士服务站”
■王春燕 闫文静 本报记者 陈朝和 文/图
视觉《教育导报》2025年第10期(总第4025期) 导报四版

在成都市温江区南美农业园区,西南财经大学博士服务站师生了解当地特色花卉产业。

在金川县勒乌镇第二小学,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陈玥欣(中)为当地学生讲授财经素养课程。

在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西南财经大学博士服务站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围绕萝卜的市场拓展问题与村民陈才康(右二)进行深入交流。

 

在金川县河西乡,博士服务站师生走进当地粮蔬现代农业园,了解当地“土特产”雪梨的产业链建设和市场销路情况。

在西南财经大学的帮扶下,金川县独松乡嘎伍岭村的花椒种植成了村民们新的“摇钱树”。

在金川县勒乌镇,博士服务站师生来到二甲村牦牛养殖基地,围绕牦牛的产品附加值及市场拓展进行调研,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牧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綦临社区,西南财经大学博士服务站师生与社区干部围绕特色产业培育、集体经济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度研讨。

        在金川县独松乡,博士服务站师生在西南财经大学定点帮扶村嘎伍岭村,为当地农产品的市场化运营提供专业建议。

在金川县独松乡,西南财经大学教师和博士研究生组成的调研团队受到村民们的热情欢迎,大家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合影。

 

“这种萝卜是我们种植的新品种,它味道鲜美、口感脆嫩,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煮熟了吃,还可以用来制作泡菜。”近日,在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卓豪生态农业科创园,农业技术人员陈玉波一边展示着萝卜新品种,一边给前来调研的西南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博士服务站(以下简称“博士服务站”)师生热情讲解。

作为博士服务站的一员,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伍骏骞对这片萝卜种植基地再熟悉不过。从2023年开始,他和10多名专注农业经济研究的教师、博士研究生一道,深入温江乡村一线,就种子产业振兴、乡村文旅转型升级等课题开展调研。两年来,他们将所见所闻凝练成多份调研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为温江农业经济转型提供了直接推动力。

同样是在冬日时节,在距离温江区万春镇400多公里的金川县勒乌镇,另一群由西南财经大学教师和博士研究生组成的调研团队,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为金川县牦牛养殖等产业的发展方向“把脉问诊”。

金川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有着“雪域江南”的美誉。丰富的高山草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金川牦牛以其强健的体格和卓越的耐寒能力,成为当地牧民的“致富牛”。在蹲点调研中,博士服务站成员、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李雪峰和团队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尽管金川牦牛品质优良,但金川县交通环境的闭塞和牦牛产业链的不完善,导致这一优质土特产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遇冷”,阻碍了牦牛产业的持续壮大和发展。面对这些挑战,李雪峰及其团队期望运用他们在农业经济学方面的专业优势,为金川县牦牛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基于博士服务站师生调研发现的牦牛产业发展难题,当地政府开启了金川牦牛多样化经营,并对实施现代化养殖技术等进行了详细的指导,有效提升了当地牦牛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据了解,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2023年,西南财经大学在成都市温江区、自贡市沿滩区、德阳市中江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巴中市通江县、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启动建设7个博士服务站。这7个县(区)的自然资源独特、社会条件各异、文化资源丰富、经济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堪称服务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两年来,从盆地到丘陵,从粮食产区到革命老区,从田间地头到产业园区,60多名有着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围绕粮食、生猪、牛羊、蔬菜、水果、花椒等开展跟踪研究,形成调研报告、政策咨询报告40余万字,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西南财经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刘涛多次跟随博士服务站前往成都、巴中、自贡等地开展农村经济发展蹲点调研,亲身体验到各地农村在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存在的迫切需求。“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我们才能将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使专业技能切实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建设。”刘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