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川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陈刚来说,参加企业研讨、跨学科学习,已经成为他当前的工作常态。2023年以来,依托学院与企业共建的实验室,他深度参加了3项相关行业、企业的重大攻关项目。
破解“卡脖子”难题,基础理论研究如何跟进?四川大学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近年来,将数学学院作为试点之一,扎实推进数学学科评价改革,以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为牵引,统筹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向更深处扎根,高水平成果和人才不断涌现。
“不计名利,潜心研究”
有一个细节让人感动。
“基础数学研究比较艰苦,不容易出成果,需要有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勇气,更需要特别的关注和鼓励。”不久前,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李安民院士将个人获得的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奖金100万元全部捐赠给学校,用以鼓励年轻人潜心基础数学研究。
数学专业是四川大学最早开办的3个专业之一,120余年来,一代代川大数学人深耕基础研究,一层层抽丝剥茧,一点点精益求精,形成了“不计名利,潜心研究”的学术风气。
“数学研究作为思想性的突破与方法的创新,完全靠推理,不能靠观测。一项高水平的数学成果的发表周期少则1年,多则3年或更长,李安民院士此次捐赠,也是为了支持学科发展,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川大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王宝富说,数学研究能够共同参与的人数较少,论文的发表周期比较长、引用率低,其评价机制要充分尊重学科发展规律,着力破除“唯论文数量”问题,鼓励、支持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向“更深处”扎根,挑战“从0到1”的原创性、引领性攻关。
“始终瞄准将数学学科建设成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将原始创新作为评价体系引导的方向”“将解决国家急需、服务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进行科学评价”……2023年以来,四川大学将数学学院作为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将教师科研评价作为改革重点,坚持以德为先、突出质量导向,切实尊重学科差异,推行同行专家评议、实行“代表性成果”制,着重采取“内行评内行”的方式,让科研人员能够安心、静心、专心投入基础研究。
“许多‘卡脖子’问题,根本上是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它们不一定是最新、最亮眼的,但一定要有人去追寻、探索。”数学学院教授彭联刚在川大工作30多个年头,他常常给青年教师、科学家讲述川大数学人不计名利、接续奋斗,攀登数学高峰的故事,“希望把川大数学精神代代相传。”
既能“顶天”,又能“立地”
从参加企业研讨“摸不着头脑”,到如今能在应用场景中迅速“抓取”数学问题,近两年来,青年教师沈晓静在服务国家战略急需的重大项目中,不停地架构连接理论与应用之间的桥梁,劲头越来越足。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基础研究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越发凸显。如何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内驱力,实现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相互促进,既能“顶天”,又能“立地”,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
“建模—研究—开发—应用,这一工作流程与纯学术的数学研究不同,这类学术成果应该另外制定评价体系。”川大数学学院副院长寇辉说,学院不断完善分类评价机制,对于需要发展新的数学理论、方法、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家,进一步明确了考察标准、细则,消除了科研人员从事应用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后顾之忧。
传承科学家精神,服务国家战略,是四川大学数学学科的优良传统。王宝富讲述了一个故事:1939年,为躲避侵华日军轰炸,四川大学校本部和文理法三院迁至峨眉山办学,川大数学系以柯召院士为代表的先辈们在昏黄的油灯下不辍探索,形成了四川第一个数学研究群体,培养出川大第一批研究性数学人才,为劫难后的复兴保存了星星之火,为解放后服务国家急需奠定了基础。
“面对‘卡脖子’难题,今天的川大数学人同样选择走出象牙塔。”王宝富说,围绕解决国家战略急需,学院积极发挥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作用,陆续与多家头部单位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数学家与应用端深度合作,发现问题、凝练问题、探索问题,近5年来,学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研究达100余项。基础数学研究在理论与应用结合处、跨学科交叉融合处绽放科技创新之花。
“不怕慢,只怕站”
每周4次的讨论课,是川大数学学院博士生周广硕最愉快的时光,观点交锋、头脑风暴让他感觉“身心畅快”。
周广硕说,学院给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和思考空间,一方面强化基础课程学习,另一方面降低对论文的数量要求,“让我们慢下来,不要急功近利,做有兴趣的研究,挑战科学难题。”
“慢下来,并不等于停步。”川大数学学院教授张起帆分享了一个川大数学人的为学传统:“不怕慢,只怕站。在专注经典问题、‘大问题’的同时,也不能放过‘小问题’‘新问题’。”
张起帆说,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川大数学学院把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深度结合,“探索符合数学学科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青年人从事兴趣导向的基础研究,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
“四川大学数学学科是国家数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镇,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刘应明院士的带领下数学学科更上一个台阶。”王宝富说,进入新时代,川大数学人将在追求原始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大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