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11期(总第4026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在课本里打开春天
■代蕊
文化《教育导报》2025年第11期(总第4026期) 导报四版

年已过完,我坐在窗前,打开新学期的课本开始备课。立春刚过,翻开崭新的课本,映入眼帘的就是高鼎的《村居》和贺知章的《咏柳》,一瞬间,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去年教一年级,那是我考调到现在的学校与孩子们度过的第一个春天。那个春天,是在课文《四季》“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里。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稚嫩声音,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怯生生的草芽悄悄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我们的学校、教室和老师们。

今年是第二个春天,一想到我们将跟着诗人高鼎一同走进乡村的春日,我既有期待,亦有担忧。期待的是,能与孩子们一同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春天,而担忧的是,如今这些城市里的孩子,在脱离了乡村生活后,是否能够真正感受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诗意。

我知道我可以利用 AI技术创建一个虚拟导游角色,引导孩子们进入古诗所描绘的乡村世界。再用 AI图像生成技术,根据《村居》的内容,创建一系列乡村生活场景,如绿草如茵的田野、杨柳依依的河堤、儿童放风筝的欢乐画面等。

孩子们还可以在 AI创建的乡村环境中自由探索,通过点击、拖拽等交互方式,与场景中的元素进行互动。例如,他们可以点击柳树,听到风吹杨柳的声音;点击风筝,看到风筝在天空中飞翔的动画效果。利用这些技术,孩子们还可以扮演《村居》中的角色,如放风筝的儿童、耕作的农夫等……

即便如此,令我念念不忘的仍是真正的乡村生活,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和感受。只有真正置身其中,才能闻到泥土混合着青草的味道,才能感受到早春料峭的风吹到人身上的阵阵寒意,才能听到远天云外传来的寂寥的鸟雀声……特别是那一句“拂堤杨柳醉春烟”,我们只有真正地走进春天,才能感受到一个“醉”字的美妙。

早年在乡镇教书,对于春天的感受最是细腻动人。记得那是四年级,学《宿新寺徐公店》一诗时,恰好学校组织春游。山路崎岖,盘山公路一圈一圈地绕着一片片黄灿灿的油菜花绵延。我们的队伍像一条长龙一般,前面的同学快到达山顶,而后面的同学还在山下。

路上遇到几只黄蝶,孩子们兴冲冲地追赶起来,他们追着,小黄蝶上下翻飞,很快就飞到了茫茫的菜花中。我一看,这不就是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的最好诠释吗?如今,每当我想起这两句诗来,仿佛都能听到孩子们那时的欢声笑语。

对于五年级的课本,我记忆颇深的就是郑振铎的《燕子》:“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那时,我恰好考调到了县城小学教书。教室外面是一条小河,小河边种满了柳树,小河对面就是一片片稻田。在初春阳光的照射下,柳条上的芽点逐渐膨胀,慢慢绽出嫩绿的新叶。它们轻轻地扫着水面,激起一圈圈细腻的涟漪,与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几只燕子穿梭其间,它们轻盈的身姿时而在空中自由翱翔,时而低飞掠过水面,时而高飞至枝头。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带着学生一同去到了小河边,那一刻,我和孩子们仿佛也变成了一只只小燕子,在春天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这是我教学的第11个年头,也将是我陪着孩子们在课本里第十一次打开春天。无论打开多少次,无论以哪种方式打开,无论教室里坐着的孩子是哪一批,每当我闻着这淡淡的油墨香,心中总是充满了感动。

“救我的是文学,救我的是艺术,它有这种功能让我恢复我的体能,我愿意为它一次一次逃学。我还在意那个60分吗?我还在意我是不是100分吗?不要,不要。我自个儿把自个儿救了。”绘本画家蔡皋这句话触动人心。

在蔡皋看来,教育不只是获得分数,学习者首先得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人所接受的教育,不仅包含理性学习,也包含直觉和情感的学习。“教育即成长。”教育的最终意义,是让人在不同年龄实现自身的全面成长。

是呀,在课本里打开春天,抑或是在春天里打开课本,这都是属于语文的浪漫和诗意,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守护孩童独特的审美经验。真正的教育,除了“指尖教学”,还应该带孩子走进真实的春天。技术发展不应遮蔽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最美的教育瞬间,往往发生在算法无法量化的心灵共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