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7期(总第405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关注“银发”新需求,探索智慧养老,四川多所职业院校加快培养医养照护相关专业人才——
用专业化破解银发族照护之困
本报记者 张玥
《教育导报》2025年第37期(总第4052期) 导报二版

如何让“养老”变“享老”,让老年人拥有更加美好、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银发经济成为热议话题。目前,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养老护理员缺口大等现状,对养老照护相关行业提出了挑战。

为此,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强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其中,包括四川在内的10个省(区、市)为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重点省份,到2027年底,原则上每个重点省份要累计新增不少于3个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布点,带动全国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高。

在此背景下,作为人口大省和老龄化程度较深的省份,四川多所职业院校加快推进养老照护相关专业建设,以应对老龄化社会需要,助力银发经济发展。

养老照护者并非“保姆”

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并重

“照顾老人是那些叔叔阿姨才会选的工作,大学生怎么想起来干这个?”四川城市职业学院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卿奕杉在刚入学时,就常常听到这样的“不解”和“质疑”之声。

卿奕杉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在不少人的认知里,养老照护的从业者并不需要进入专业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只需简单培训就能上岗,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大众存在将养老照护视作“伺候老人”的认知误区,这与我国普遍的养老方式有着紧密关联。此前,我国人口长期呈高速发展趋势,老龄化问题尚不凸显,养老行业未成规模,居家养老是主流养老方式,加之养老服务市场良莠不齐,不少老年人还存在着“进入养老院就是被子女抛弃”的错误认知。

“在入学之初,我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想法,但两年学习下来,我看到了这一专业的综合性和专业性。”随着学习的深入,卿奕杉全面了解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养老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需求,她不再为自己的选择所困扰,而是充满了期待。

“养老专业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深度结合,合格的从业者既要具备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基础医学等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康养照护、生活照料等实践技能,还要具备很高的人文素养。”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医学与健康学院康养系主任曾莉说。

据曾莉介绍,为满足这一要求,该校养老专业开设了老年服务伦理与礼仪、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概论、老龄化社会问题、心理学基础、老年福利政策与法规等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基础素养;在专业核心课上,开设养老护理技能、老年社会工作实务、老年常见疾病预防与照护、老年康复与训练、老年康体指导与活动策划、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老年人能力评估等,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

此外,作为一个“面向人”的综合性专业,该校养老专业还开设了老年人沟通技巧、中医养生与保健、老年临终关怀、智慧养老照护技术、适老化改造、插花与茶艺等专业拓展课,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养老照护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生活照护知识、基础护理知识、康复服务知识、心理咨询知识、文化知识、管理知识,缺一不可。同时,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养老行业也在向智能化转型,这对该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数字技术要求。”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医学与健康学院副院长蔡雪梅总结道。

数字化驱动养老服务精准化

从“照护”升级为“智护”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培养与智能养老相关的专业人才?不少职业院校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和实践。

戴上 VR设备,一位因阿尔茨海默症而情绪躁动的“虚拟老人”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可以借助手势识别系统,完成安全评估、心理疏导和用药指导等一系列专业操作,安抚眼前的“虚拟老人”……这是发生在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医护学院智慧老年照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一幕。

不仅如此,该校的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还配备了养老服务机器人、物联网健康监测终端等先进设备,完整还原了智慧养老的全流程。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解决了传统实训中场景单一、真人照护受限的难题,还让学生能够反复练习失智老人评估、照护、应急救援等关键技能。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智能设备,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医护学院副院长左莉表示,该校智慧老年照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学会用同理心提供照护服务,践行“弯得下恭敬之腰,伸得出热情之手”。

“在 VR场景中与虚拟老人互动时,我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孤独和不安,这让我明白了技术之外,情感支持同样重要。”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黄红英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验。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也呼应了医养照护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让“照护”向“智护”升级。

当然,“智护”不仅是数字技术赋能,还需要情感赋能。为此,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养老专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等社会服务项目,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将公益活动纳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明白“养老不仅要‘智能’,还要有‘温度’”。

“在社区养老志愿服务实践期间,老人们常常会拉着我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几次没顾得上过去看他们,他们还打电话告诉我,他们很想我。”四川城市职业学院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大二学生伍凤珍表示,在社区养老机构公益服务的经历让她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未来,无论是选择升学,还是就业,她都想要从养老照护一线干起,在真实的接触中感受“夕阳的温暖”。

养老服务专业向纵深拓展

培养细分领域的特色人才

当前,银发经济需要的不仅仅是养老照护类的“刚需”人才,还需要能够提供养老配套服务及细分领域服务的人才。

在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的烹饪实训室里,一股独特的豆香混合着桑果的清甜弥漫开来。学生们正围着一口大锅,小心翼翼地搅拌着锅中青绿色的豆浆。“这是我们用盐边特产研发的‘桑葚黑豆花’,它营养丰富、口感软糯,非常适合老年人食用。”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中餐烹饪专业教师庞杰介绍道。一碗小小的桑葚豆花,正是该校服务康养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将创新“攀花”“攀果”“攀菌”等康养菜编入《地方菜系开发与制作》教材,该教材已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为培养复合型康旅人才助力。

在若尔盖草原上,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的师生正在红色康养基地里忙碌着。藏族阿妈躺在诊疗床上,学生们用熟练的手法为其进行艾灸治疗。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发挥卫生健康类高校专业优势、专家优势与行业资源优势,将康养与若尔盖县本地红色资源深度融合,形成了“康养技术赋能、康养服务网络、康养产品研发、卫生科普宣传、康养人才振兴、康养文旅融合”“六位并进”红色康养模式。目前,该学院已在若尔盖县建立了11个红色康养基地,每个康养基地进行标准化建设,设置了足疗室、中医康养室和康复治疗室等,形成了以中医为特色,结合藏医、彝医、苗医的多元康养体系,为当地农牧民和外来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养服务,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康养服务网络。

此外,根据老年人切实需求,培养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也是一种有益尝试。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和《中国听力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测算,我国老年听障群体规模达1 .2亿人。然而,全国注册听力师仅1万余人,掌握听力学、康复医学和智能辅具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紧跟市场需求,于今年1月成立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通过校企联合制定教学标准、共享实训资源,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我外婆有些耳疾,但家人不太重视。经过老师系统的知识讲解,我深刻认识到老年人听力障碍的潜在风险。未来,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科学宣讲帮助银发群体正确认识助听设备。”2023级康复治疗技术大专1班学生刘陈表示,希望通过专业学习,帮助更多像外婆一样的老年人“重获新声”。

“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手段,助力更多青年更好地投身‘银发经济’建设,在‘夕阳余晖’中播种‘朝阳产业’的曙光,让‘老有所养’成为文明社会最温暖的注脚。”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先庚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