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9期(总第405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最美的建筑是学校 最暖的春天在马边
——“看乐山·‘策马扬边’小凉山”大型新闻采访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郭路路
文化《教育导报》2025年第39期(总第4054期) 导报四版

3月24-28日,全省近40家媒体代表走进马边彝族自治县,参加2025年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暨2024年度四川省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奖评选会、“看乐山·‘策马扬边’小凉山”大型新闻采访活动。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域,曾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马边乘着对口帮扶的春风,依托青山绿水和民族共融的特色资源,打造出“青梅竹马边城茶香”的农文旅品牌,正在发展振兴的赛道上策马疾驰。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全省近40家媒体代表上春山、品春茶、观新校、游新寨,充分体验了“山水彝乡”的特色风情,更见证了马边翻天覆地的秀美新颜。

马边彝族自治县县城全景(何为摄)

 

扶智扶志     用小财政办好大教育

跨过一座小桥,被青山环绕的小谷溪学校就出现在众人面前。教学楼一楼,学校幼儿班的彝族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游戏、学习。

小谷溪村地处小凉山腹地,曾因交通闭塞、资源匮乏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2019年8月,小谷溪村成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定点帮扶村。通过党建结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教育支持、医疗支持等举措,小谷溪村实现了从“五难村”(行路难、吃水难、读书难、就医难、增收难)到“新农村”的华丽蝶变。小谷溪学校也从仅有3间低矮的木瓦房,变成了图书室、计算机室、科学实验室等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学。

马边彝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先平接受本报专访时曾说:“在马边,很多人都说,最漂亮的建筑一定是学校。我们也一直坚持‘穷县办大教育’。马边办教育有传统,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投入、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培养各方面不惜花大代价来抓教育事业的发展。”

彝族孩子享用营养午餐。(马边教育局供图)

崭新的马边彝族自治县永乐幼儿园。(马边教育局供图)

学校硬件设施的升级换代只是一方面。为突破区域教育质量瓶颈,2014年开始,马边县委、县政府推动“一村一幼”建设,采用“全走读、全免费”的模式建设村级幼儿园。2019年,马边启动“学前学普行动”。2021年,马边作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试点之一,被写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2023年,马边创建“学前学普示范幼儿园”27所。

“在马边,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在马边彝族自治县中学校(以下简称“马边中学”)新校区也得到了验证。走进马边中学新校区,宏伟壮观的建筑群彰显着马边教育发展的强劲势头,教学楼上的4个大字“移兰留青”则诉说着民族地区筚路蓝缕的办学历史。

1940年,著名历史学家贺昌群受邀回乡,在地域偏远、经费紧张、教师奇缺的艰苦条件下创办了马边中学,继任者李伏伽接过办学重担,带领学生筑路、修园、造亭,在一地荒芜中将边区教育办得有声有色。丰子恺曾作画《移兰图》送予贺昌群,并题字赠言:“移兰除艾,留青载德。”时至今日,“移兰留青”的精神仍然在马边中学发光发热。2023年,马边中学引入嘉祥教育科技集团教育资源,创办“乌蒙强基班”,在师资培养、专家课程资源、教育管理与教学督导、教研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办学。除此之外,马边中学持续办好“昌群励志班”“巴蜀云班”等特色班级,迎接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前来支教,设立听课中心,提升本地教师教学水平,“把县域优秀学生留下来”。

马边彝族自治县中学校新校区全景。(何为摄)

在马边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旋律中,还有一个动人的番外篇——“桐华班”。暮春四月,繁花落尽,珙桐始开,正如马边“桐华班”的学生一样。由于历史原因,马边曾有一群特殊的“大龄低年级学生”。为了让这些孩子接受教育,摆脱世代贫困的命运,2019年夏天,马边创办了“桐华班”,来自全县8个乡镇的28个彝族孩子走进了碧桂园职业中学,开始“弯道超车”的学习。2024年,“桐华班”升级成了桐华学校,覆盖更多学生,春风吹拂,“桐花”开遍了青山。

茶香情暖    青山绿水间的发展变奏曲

今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却又来得格外猛烈。在马边采访的一周内,气温骤升,一时春暖如夏,而比天气更热烈的是马边特色产业的发展前景和马边人民勤劳致富的生活热情。

“老底子”焕发新活力——马边是国家重要的磷矿战略资源基地,但过去磷矿资源开发大多用于粗加工。如今,在四川蜀能矿产有限责任公司磷酸铁锂厂内,正“热火朝天”地生产高性能、高稳定性的磷酸铁锂材料。据现场负责人介绍,企业正开足马力抢生产、交订单,奋力冲刺4万吨年度目标任务。下一步,蜀能矿产将抢抓磷矿绿色高质量发展机遇,布局磷矿、磷化工、新材料行业,力争把产业带进乐山、带进马边,把马边的磷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让马边磷化工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使“老底子”焕发出新活力。

“老手艺”变成“新饭碗”——走进全国人大代表、彝绣非遗传承人乔进双梅的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琳琅满目的花间刺绣作品令人眼花缭乱,正在直播飞针走线的绣娘却令参观者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2015年,乔进双梅成立了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通过彝族手工刺绣带动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增收,采取“零基础就业、零投入入股、零风险增收”的合作模式发展彝族刺绣产业。“彝家女子的手,绣得出山河,就撑得起家。”乔进双梅自豪地说。如今,她们搭上了直播带货的“快车”,绣娘们白天绣花,晚上直播拓宽销售渠道。合作社现有900多位绣娘,人均年收入超1 .5万元,真正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

飞针走线的彝族绣娘。(何为摄)

茶叶子成了“金叶子”——海拔1200米的劳动镇福来村,因“福”得名,因“茶”生金,更因卡莎莎树屋民宿吃上了旅游度假饭。时值仲春,“云上福来”景区的茶山上,青翠的高山茶树层层叠叠地排布,映衬着近处洁白的李花、远处巍峨的青山,吸引着参观者的镜头。春日阳光下,茶树嫩绿的新芽发出金光。这光芒牵连着当地村民的收入,村民们算了笔账:“以前只卖鲜叶;现在游客来了,一杯茶卖10-30元,还能带他们体验采茶、炒茶,收入翻了几倍,茶叶子成了‘金叶子’!”

美丽的玛瑙苗寨。(何为摄)

新寨子找到发展新路子——玛瑙苗寨是马边唯一的苗族聚居地,也是乐山市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这里常年云雾缭绕,景色宜人。近年来,玛瑙苗寨与“谷溪美村”乡村会客厅、二十四道拐网红路等乡村旅游景点有机结合,串点成片,通过文旅、农旅融合,吸引八方游客,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烟峰新寨有“大小凉山第一寨”之称,是四川省最大的彝家新寨聚居点。新寨集特色民居、民族文化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开发了民俗体验、篝火晚会、茶园采摘等旅游项目。游客们可以品彝家迎宾酒、了解彝族历史文化、听月琴弹奏、围着篝火欢歌笑舞……通过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彝家新寨实现了从传统农业乡镇向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名镇的转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马边正以“策马扬边”的姿态,在发展振兴的旷野上,踏出属于自己的时代强音。